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23年5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强调:“你们在信中 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 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既是对 新时代中国青年“自找苦吃”精神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他们的殷切期望。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年5月10日)
材料2
河南省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历史上属于严重干旱地区。史料记载,林县山多水少,土 薄石厚,凿井无泉,致远汲深,居民悬釜待炊,于是有取水十余里外者,老弱妇女抱瓮蹀踱, 人高疲极。林县人民祖祖辈辈想水、盼水,始终怀有一个水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
府十分关心林县的缺水问题。1960年,“引漳入林”工程启动,林县人民历经十年,修建出 被誉为“人造天河”的红旗渠,在太行山崇山峻岭中创造了奇迹。被称为红旗渠咽喉工程的 青年洞,由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经过1年5个月的奋战,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将红旗渠 最艰难的部分延伸了616米。青年突击队员以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的忘我投入,把红 旗渠精神书写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202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红旗渠时指出,“年 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 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3日)
材料3
随着时代的变化,“吃苦”的内在要求和外在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今天,我们已经实现 全面小康,“苦”已经不是缺衣少食的物质之苦、更多体现在为解决“卡脖子”技术的攻坚 克难,在抢险救灾前线的冲锋陷阵,在乡村振兴主战场的摸爬滚打,在保卫祖国边磴的无畏 无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 高尚。”建功重大工程,青年建设者不畏艰险、矢志创新,“青年突击队”“青年攻坚组” 的旗帜高高飘扬;面对重大疫情。32万余支青年突击队、550余万名青年拼搏在医疗救护、 交通物流、项目建设等抗疫一线;奋战脱贫攻坚,千千万万青年扶贫干部深入农村,在岗位 上呕心沥血,与乡亲们同甘共苦……新时代中国青年用实际行动、彰显出肯吃苦、战胜苦的 锐气与担当。青春因磨砺而精彩。越是美好的梦想,越需要发扬“自找苦吃”的精神。在最 能吃苦的年纪不忘“自找苦吃”,新时代青年定能在“自找苦吃”的过程中收获成功。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年7月6日、7月14日)
(1)从实现理想的角度,说明“越是美好的梦想,越需要发扬‘自找苦吃’的精神”。 (6分)
(2)从创造有意义人生的角度,分析新时代青年如何在“自找苦吃”中“收获成功”。 (4分)
登录后提交答案
暂无评论,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