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组合
计算机: 数据结构 、计算机组成原理 、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
(1)定义三个指针,每次处理完毕后,三个指针依次相加,每当出现最短距离时,便更新对应的|a-b|,|b-c|,|c-a|的值
(2)
int window=3;//定义窗口大小
int p1=0;int p2=0;int p3=0;//s1,s2,s3三指针
int ans=9999;
while(window!=0)
{
h1=abs(s1[p1]-s2[p2]);if(h1>pivot&&p1<s1.size())p1++;continue;
h2=abs(s2[p1]-s3[p3]);if(h2+h1>pivot&&p2<s2.size())p1++;continue;
h3=abs(s3[p3]-s1[p1]);if(h1+h2+h3>pivot&&p3<s3.size())continue;
pivot=h1+h2+h3;
if(p1==s1.size()&&p2==s2.size()&&p3==s3.size())break;
}
cout<<pivot;
(3)由于是仅对所有三元组的每个序列遍历一次,故时间复杂度为o(n),空间复杂度为o(1)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
得分:1分
理由:学生的基本设计思想描述较为模糊,没有明确指出如何移动指针以找到最小距离。虽然提到了三个指针和更新距离的概念,但缺乏具体的移动策略和逻辑细节,与标准答案中的多指针移动策略不完全吻合。
(2)得分及理由
得分:3分
理由:学生的代码实现存在多处逻辑错误:
pivot、h1、h2、h3)。p1++在h2的判断中错误使用)。window!=0无实际意义,且未正确处理指针越界问题。虽然学生尝试使用指针移动的思路,但代码逻辑混乱,无法正确实现功能。
(3)得分及理由
得分:1分
理由:学生的时间复杂度分析(O(n))与标准答案(O(n1+n2+n3))基本一致,但未明确区分三个数组的长度。空间复杂度分析正确(O(1))。由于代码实现错误,时间复杂度分析部分得分受限。
题目总分:1+3+1=5分
(1)二叉树结构
(2)从根节点出发,依据0/1序列,设0为访问左子树,1为访问右子树,每次访问到叶子节点,便输出对应字符,之后回到根节点,依次进行,直到整个0/1串访问完毕
(3)若某字符集的字符节点均为二叉树的叶子结点,则该不等长编码具有前缀特性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
得分:4分(满分4分)
理由:学生明确回答“二叉树结构”,符合标准答案中哈夫曼树(二叉树的一种)的要求,且能保存前缀特性编码。答案简洁但完全正确,不扣分。
(2)得分及理由
得分:3分(满分3分)
理由:学生描述了从根节点出发,根据0/1序列遍历二叉树,访问到叶子节点输出字符并回到根节点的过程,与标准答案的译码逻辑完全一致,表述清晰,无逻辑错误。
(3)得分及理由
得分:3分(满分3分)
理由:学生指出“字符节点均为二叉树的叶子结点”时编码具有前缀特性,与标准答案中“字符信息只能存在叶结点中”的判定条件一致,逻辑正确且表述准确。
题目总分:4+3+3=10分
(1)计算机通过相应次数的加减移位操作,实现乘法的等价运算
(2)控制移位操作的进行,保存进位,实现乘法的运算逻辑
(3)1情况最长,3情况最短,因为1情况下,计算机要通过多次执行加减,移位指令实现乘法操作,每一个指令都需要消耗一个完整的指令周期,而相比之下,三情况可以同时并行进行乘法中的相应操作,大大缩小了乘法的计算时间
(4)均为00000000FFFFFFFDH,umul不溢出,imul溢出,当2n位乘积的高n位不全为0时,结果发生溢出,否则不溢出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
得分:2分
理由:学生答案正确描述了乘法可以通过加减和移位操作实现,符合标准答案的要求。
(2)得分及理由
得分:1分
理由:学生答案提到了控制移位操作和保存进位,但未详细说明控制逻辑的具体作用(如循环次数控制和操作表判断),因此扣1分。
(3)得分及理由
得分:3分
理由:学生答案正确指出了①情况执行时间最长、③情况最短,并解释了原因。但未明确提到②情况(ALU和移位器实现的乘法指令)的执行时间介于①和③之间,因此扣1分。
(4)得分及理由
得分:3分
理由:学生答案中乘积的十六进制表示错误(应为00000000FFFFFFFEH),扣1分;但正确回答了umul()不溢出、imul()溢出,并给出了无符号整数乘法的溢出判断条件,因此得3分。
题目总分:2+1+3+3=9分
(1)Tag占32-9-3=20位,LRU占3位,直写策略无修改位
(2)每个主存块中存储64/4=16个数据,总共执行了1024次访问,每16次访问发生一次缺失,所以Cache总共缺失64次
(3)先根据主存的高23位确定相应的cache块与标记,再到对应的cache行调出相应的指令数据,若cache发生了缺失,访问对应主存单元,并将其中数据内容调入cache中,若cache已满,根据LRU替换策略,选取一行进行替换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
得分:3分
理由:学生正确计算了Tag占20位,LRU占3位,并指出直写策略无修改位,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
(2)得分及理由
得分:3分
理由:学生正确分析了主存块大小与数据访问模式,计算出Cache缺失次数为64次,与标准答案一致。虽然表述简略,但逻辑正确。
(3)得分及理由
得分:2分
理由:学生描述了Cache访问和缺失处理的基本过程,但未明确说明主存地址的划分(如组号计算错误,应为6位而非23位),且未提及初始Cache为空的状态。因此扣2分。
题目总分:3+3+2=8分
Semaphore C=-1
Semaphore E=-1
while(1)
{
操作A;
V(C);
操作B;
V(C);
P(C);
操作C;
V(E);
操作D;
V(E);
P(E);
操作E;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
得分:2分
理由:学生正确使用了信号量来控制操作C和E的执行顺序,但信号量初值设置错误(应为0而不是-1)。此外,学生没有为每个同步关系单独设置信号量,而是使用了共享信号量,这会导致逻辑错误。
(2)得分及理由
得分:1分
理由:学生正确使用了V操作(signal)和P操作(wait)来控制操作C和E的执行顺序,但逻辑上存在错误。例如,操作C需要在A和B都完成后执行,但学生的代码中操作C只需要一个P(C)操作,无法确保A和B都已完成。
(3)得分及理由
得分:0分
理由:学生的代码中没有正确处理操作D和E的同步关系。操作E需要在C和D都完成后执行,但学生的代码中操作E只需要一个P(E)操作,无法确保C和D都已完成。
题目总分:2+1+0=3分
(1)10800000H+8*(1026*4)=10808040H,页目录号为042H,页号为008H,对应物理地址为00201042H,页表项对应的物理地址为00301040H
(2)虚拟地址空间必须连续,物理地址空间不必连续
(3)按行优先遍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
得分:1分
理由:
(2)得分及理由
得分:2分
理由:
(3)得分及理由
得分:2分
理由:
题目总分:1+2+2=5分
(1)在R2中配置
203.10.2.2 80 192.168.1.2 80
(2)
192.168.1.2 203.10.2.2
203.10.2.6 203.10.2.2
203.10.2.6 192.168.1.2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
得分:1分(满分3分)
理由:学生正确指出了需要在R2中配置NAT,但NAT转换表配置不完整且存在错误。缺少H3的配置条目,且外网IP地址错误(应为203.10.2.6而非203.10.2.2)。部分正确但未完全满足题目要求。
(2)得分及理由
得分:6分(满分6分)
理由:学生完全正确回答了所有IP地址的变化过程,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H2发送时的源/目的IP、R3转发后的源/目的IP、R2转发后的源/目的IP均正确。
题目总分:1+6=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