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组合
政治: 政治
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CD”,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且符合题目要求(至少两个选项正确,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因此,该部分得分为2分。
题目总分:2分
A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D,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选项A和D均正确反映了题干中脑机接口技术对人类意识功能的延伸和物化的描述。A选项说明意识可通过技术实现对象化,D选项强调意识功能的物理延伸,均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能动性和物质性关系的原理。
题目总分:2分
AC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C,与标准答案一致,且选项顺序不影响评分。因此,该题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B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ABD
标准答案:ABD
理由:学生答案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正确选择了符合马克思所说的“一个物”的选项,即中世纪农民为封建主生产作为代役租的粮食(A)、农民养活家人而生产并消费的农副产品(B)、封建社会时期由佃农生产并上缴给地主的地租(D)。这些选项均体现了“有用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的特征。
题目总分:2分
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BCD
标准答案:BCD
得分:2分
理由:学生作答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选项B、C、D均正确反映了题干中描述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方式转变的本质特征(生产关系适应性调整、阶级结构变化、资产阶级生存需求),且无多选或少选。
题目总分:2分
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BCD,与标准答案BCD完全一致,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B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D,与标准答案ABD完全一致,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D,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BC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C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C,标准答案为ACD。学生漏选了D选项,属于少选。根据评分标准,多选或少选均给0分,因此本题得分为0分。
题目总分:0分
A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D,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选项A(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和选项D(是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均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的准确描述。因此,该部分得分为2分。
题目总分:2分
AC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C,与标准答案一致,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CD,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CD,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B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BD,与标准答案一致,且无多选或少选,符合集体主义原则的正确表述(B项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D项体现集体主义对个人正当利益的尊重)。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D,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BC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1)如何理解 “认识就其本性而言,或者对漫长的世代系列来说是相对的而且必然是逐步趋于完善的,或者...... 由于历史材料不足,甚至永远是有缺陷的和不完善的”?
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认识的辩证性质与真理的历史性特征,需从以下三个层面理解:
第一,认识的相对性源于主客体矛盾的动态性
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其内容受限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水平。例如,天体演化学和地质学的研究需依赖长期积累的观测数据,而人类历史研究则受限于史料的可获得性1。马克思指出,真理与谬误的对立 “仅在有限领域内具有绝对意义”,因为任何具体认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侧面、某一层次的近似反映3。正如材料 1 所言,若以 “终极真理” 标准衡量认识,实则是将认识固化为静态范畴,违背了认识的辩证本性。
第二,认识的逐步完善体现为实践与认识的循环上升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是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的无限过程4。以改革为例,顶层设计需通过试点探索验证,试点经验又推动顶层设计的优化,这正是认识通过实践不断修正的体现6。材料 1 提到的 “漫长的世代系列” 表明,认识的完善并非个体生命的完成式,而是人类世代接力的历史进程。例如,牛顿力学在宏观低速领域的有效性,并不否定其在微观高速领域被相对论修正的必然性,这印证了认识 “趋于完善” 的动态性8。
第三,历史材料的局限性决定认识的暂时性
材料 1 特别指出,某些领域(如人类历史)因 “历史材料不足” 可能导致认识 “永远有缺陷”。这反映了认识对象的历史性与认识条件的制约性之间的矛盾。以考古学为例,新出土的文物可能颠覆既有历史认知,这说明认识的真理性总是 “被历史条件所规定”2。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排斥其历史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 绝对性表现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相对性则体现为对规律把握的阶段性3。
综上,材料 1 的核心要义在于:认识的本性是历史的、辩证的,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人类通过世代实践逐步逼近但永难穷尽绝对真理。这一论断既批判了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也避免了相对主义的怀疑论,为科学认识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试说明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 “两手并用” 蕴含着的 “知” 与 “行” 的辩证关系。
这一方法论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具体表现为三个维度的互动:
第一,顶层设计是 “知” 对 “行” 的指导,体现认识的能动性
顶层设计作为系统化的理论规划,通过把握改革的整体规律为实践提供方向指引。例如,全面深化改革的 “四梁八柱” 框架,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而形成的6。这种 “知” 的能动性表现为:其一,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抽象改革本质,如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对发展规律的揭示;其二,通过预测性思维规划实践路径,如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对经济趋势的前瞻把握7。正如列宁所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顶层设计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实践的成效。
第二,摸着石头过河是 “行” 对 “知” 的检验,体现实践的基础性
试点探索作为实践的具体形式,通过 “投石问路” 验证理论假设并修正认识偏差。例如,深圳特区的市场化改革经验为全国推广提供了实践依据,而农村土地 “三权分置” 改革则是从基层创新中提炼的制度成果6。这种 “行” 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其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如自贸区试点为对接国际经贸规则积累经验;其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如环保督察制度通过试点反馈完善政策设计2。材料 2 强调 “对心里没底的改革先行试点”,正是通过实践突破认识的历史局限。
第三,二者结合体现 “知” 与 “行” 的螺旋上升
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并非割裂的二元对立,而是通过 “实践 — 认识 — 再实践” 的循环实现动态统一。例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的顶层目标,而各地在基层治理创新中形成的 “枫桥经验”“接诉即办” 等实践模式,又反哺了顶层设计的深化7。这种互动机制包含双重转化:一是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体系(如脱贫攻坚实践催生乡村振兴战略),二是理论创新指导新的实践探索(如数字经济理论推动 “东数西算” 工程)6。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的,认识的真理性 “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证明”,二者的辩证统一推动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综上,“两手并用” 的方法论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改革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它既避免了脱离实际的空想主义,又防止了盲目试错的经验主义,通过 “知” 与 “行” 的辩证互动,实现了改革系统性与突破性的有机统一,为破解复杂系统工程难题提供了科学路径。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5分)
得分:5分
理由:学生从认识的相对性、逐步完善性、历史材料局限性三个层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准确阐述了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并引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相关观点进行论证,与标准答案的核心要点完全一致,且论述更为深入具体。
(2)得分及理由(满分5分)
得分:5分
理由:学生从顶层设计的能动性、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性、二者螺旋上升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结合改革实例论证了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完全符合标准答案要求的理论框架,且分析更具实践性和创新性。
题目总分:5+5=10分
1)如何理解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制度成果,书写了‘中国之制’新篇章”?
(2)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能够为 “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5分)
得分:5分
理由:学生从改革总目标、制度体系完善、制度优势转化和党的建设四个方面全面回答了问题,每个方面都紧扣题目要求,逻辑清晰,内容完整,与标准答案高度吻合。
(2)得分及理由(满分5分)
得分:5分
理由:学生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完善发展体制机制、激发社会内生动力和提供制度保障支撑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每个方面都符合题目要求,逻辑严密,内容充实,与标准答案一致。
题目总分:5+5=10分
1)如何理解 “就中国人民的立场而言”,“中国人民大联合” 是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条件?
(2)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华民族 “从近代以来深陷危机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重要历史意义?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5分)
得分:4分
理由:学生的回答基本涵盖了标准答案中的要点,包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在其中的领导作用以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力量。但未明确提到“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之所以最终能够击败一切外来侵略,就在于其依靠团结凝聚起强大战斗力”这一历史背景的总结,因此扣1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5分)
得分:4分
理由:学生的回答详细阐述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包括洗刷屈辱、民族觉醒和奠定复兴基础,与标准答案中的要点基本一致。但未明确提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这一关键点,因此扣1分。
题目总分:4+4=8分
1)如何理解 “新时代治沙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还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6 分)
新时代治沙人的种树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象化史诗,其深层蕴含着三重超越性价值:
① 向沙宣战的信念:对生存权的誓死捍卫
在毛乌素沙地边缘,八步沙 “六老汉” 按下红手印的合同、右玉王占峰 “背着窝头冻疮膏” 的荒山坚守,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 —— 当黄沙吞噬农田村庄时,治沙是刻进血脉的生存本能。正如库伦旗王井君一家四代 “治沟如治命”,父亲临终遗言 “活着挡风沙,枯了当柴火”,将种树升华为对家园的生死守护。这种信念超越了经济计算,成为中华民族与自然抗争的精神图腾。
② 接续奋斗的精神:对历史责任的代际传承
塞罕坝 “六女上坝” 的青春选择、八步沙三代人 “父死子继” 的绿色接力、新疆生地所团队从彭加木到李生宇的科研传承,共同书写着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精神谱系。数据背后是鲜活的传承:塞罕坝 60 年造林 112 万亩,八步沙 40 年治沙 287 万亩,每个数字都是几代人 “一年接着一年干” 的生命累积。这种精神打破了个体生命的局限,将治沙升维为文明延续的历史使命。
③ 科学创新的品格:对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诠释
新时代治沙人既传承 “铁锹加窝头” 的苦干,更注入科技基因。新疆团队研发的免灌造林技术、马俊河的 “互联网 + 治沙” 公益、王井君的果树嫁接改良,让 “人进沙退” 从悲壮抗争转向智慧共生。正如三北工程从 “沙障固沙” 到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 的模式升级,证明治沙精神已从生存本能进化为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东方智慧。
这种信念与精神,最终凝结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注脚 —— 当郭万刚们在沙漠边缘筑起绿色长城,当 “三北精神”“塞罕坝精神” 写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治沙人的汗水早已超越地理边界,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地标。
(2)在干事创业中,新时代青年应该从治沙人的事迹中汲取怎样的力量?(4 分)
治沙人的奋斗史诗,为青年提供了四部 “精神教科书”:
① 扎根的力量: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王占峰 40 年蹲守石砲沟,李凤岐们在沙窝窝 “刨坑到天黑”,启示青年拒绝 “悬浮式” 奋斗。正如新疆科研团队扎根塔克拉玛干 36 年,将实验室搬到沙丘上,青年当以 “脚踩黄沙” 的定力,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一线找到人生坐标。
② 破局的智慧:用创新解锁 “不可能”
从 “六老汉” 联户承包破冰体制桎梏,到马俊河用互联网汇聚 7 万志愿者,彰显 “敢为天下先” 的勇气。青年当学习这种 “在石头缝里种活树” 的创造力,在科技攻关、基层治理中敢闯 “无人区”,把 “沙退人进” 的奇迹转化为改革创新的方法论。
③ 接力的自觉:做历史长河的摆渡人
八步沙第三代 “00 后” 开始上山种树,王井君的孩子在果林里传承治沟故事,诠释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的使命观。青年当摒弃 “躺平” 心态,以 “功成有我” 的担当,在碳中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接好时代接力棒。
④ 信仰的光芒:让平凡闪耀精神高度
望海楼夫妻 30 年守林、护林员吕林泽 “抢救一棵樟子松” 的执着,告诉青年:伟大往往孕育于日复一日的坚守。在浮躁的时代,青年更需要从治沙人 “一棵树接着一棵树栽” 的定力中,汲取专注成事的信仰力量。
当塞罕坝的落叶松年轮增至 60 圈,当八步沙的梭梭林连成片,治沙人的故事启示我们:新时代的长征路上,青年的力量不在豪言壮语,而在像胡杨一样扎根大地,把每一滴汗水,都化作民族复兴的年轮。(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6分)
得分:5分
理由:学生的回答详细阐述了治沙人种树背后的信念和精神,包括向沙宣战的信念、接续奋斗的精神和科学创新的品格,符合题目要求。但未明确提及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上的“钙”以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扣1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得分:3分
理由:学生的回答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力量,包括扎根的力量、破局的智慧、接力的自觉和信仰的光芒,符合题目要求。但未明确提及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之中以及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扣1分。
题目总分:5+3=8分
(4 分)别废话太多,紧扣得分点,精炼
(1)如何理解数字经济 “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2)弥补 “数字鸿沟”,迈进更加美好的 “数字未来”,为什么要 “加快推动网络空间创新发展、安全发展、普惠发展”?1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6分)
得分:5分
理由:学生答案基本涵盖了标准答案的三个要点,即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但在具体解释上略显简略,尤其是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国家竞争新优势的论述不够深入,因此扣1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得分:3分
理由:学生答案提到了创新发展、安全发展和普惠发展的必要性,但未详细阐述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全球意义,与标准答案相比缺少部分深度分析,因此扣1分。
题目总分:5+3=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