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组合
政治
C
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选择了C和D选项,与标准答案CD完全一致。选项C"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基础"正确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关系中的客观规律性,选项D"人的活动的选择性与自然界的先在性是动态统一的"正确体现了人类能动性与自然优先性的辩证统一。两个选项均符合题目要求,且无多选或少选,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
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选择了A和D选项。根据标准答案,A和D是正确的选项。A选项指出人类意识能够通过智能机器实现对象化现实化,这符合脑机接口技术将意识活动转化为外部设备控制的事实;D选项指出人类意识能够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的功能,这也与脑机接口技术扩展大脑功能的作用一致。因此,学生作答正确,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
B
C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选择了A、B、C三个选项。标准答案为A和C。选项A正确,因为事物的价值确实随着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竹的不同用途对应不同主体需求)。选项C正确,因为竹的多样化功能是通过实践发展(如加工利用)将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但选项B错误,因为价值的客观性决定了它不能随主体欲望、情感等主观因素随意转移,而是由客观社会历史条件决定。学生多选了B,因此不能得分。
题目总分:0分
A
B
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选择了A、B、D选项,与标准答案ABD完全一致。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A选项(中世纪农民为封建主生产作为代役租的粮食)和D选项(封建社会时期由佃农生产并上缴给地主的地租)属于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是直接交付给封建主的劳动产品,未进入市场交换,因此不是商品。B选项(农民养活家人而生产并消费的农副产品)是自给自足的劳动产品,未用于交换,也不属于商品。C选项(农业资本家为获取利润而生产的农产品)是为了市场交换而生产,属于商品范畴,因此不应选择。学生答案正确排除了C,且选择了所有符合要求的选项,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B
C
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选择了B、C、D选项,与标准答案BCD完全一致。选项B正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而调整;选项C正确反映了劳动方式转变带来的阶级结构和社会阶层变化;选项D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须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才能生存的观点。因此,该题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B
C
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选择了B、C、D选项,与标准答案BCD完全一致。B选项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都贯穿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正确的;C选项强调这些理论成果都科学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符合历史事实;D选项说明这些理论成果都以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理论创新。A选项错误,因为不同理论成果面对的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毛泽东思想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对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课题),学生未选A是正确的。因此,该作答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
B
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选择了A、B、D选项,与标准答案ABD完全一致。选项A(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不断优化)、B(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和D(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提升)均符合题目中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分析,且表述正确。选项C(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强化)是错误的,因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国有经济(公有制经济),而非非公有制经济,学生未选择C,避免了错误。因此,该作答正确无误,得满分2分。
题目总分:2分
A
B
C
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选择了A、B、C、D四个选项,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根据题目要求,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确实有助于健全汇集民智工作机制(A)、完善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B)、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C)以及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形式(D)。学生答案无逻辑错误,思路正确,符合标准答案要求。
题目总分:2分
A
B
C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选择了A、B、C三个选项,与标准答案ABC完全一致。选项A“形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符合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对资源观念转变的促进作用;选项B“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直接体现了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核心目标;选项C“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与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系统性要求相符。学生未选择D选项“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该选项与废弃物循环利用无直接关联,属于资源环境保护的其他领域,因此排除正确。作答无逻辑错误,思路正确,且无额外分析需加分。根据评分规则,该题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
C
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选择了A、C、D选项,与标准答案ACD完全一致。A选项正确指出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价值指引和精神力量;C选项正确说明文化融入经济活动有助于激发社会动能和提升发展品质;D选项正确强调文化繁荣对促进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动力的作用。B选项错误,因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经济社会发展而非文化建设,故学生未选B是正确的。因此,该作答符合标准答案,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
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选择了A和D选项。A选项“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正确,因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D选项“是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也正确,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强调革命而非改良。B选项错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在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而非农民运动;C选项错误,因为中国共产党初期并未注重与其他政党合作(如国民党合作是1924年后的事情)。学生答案与标准答案AD完全一致,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
C
评分及理由
(1)选项A得分及理由(满分1分)
得分:1分。理由:选项A表述正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实首次由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符合历史事实。
(2)选项B得分及理由(满分0分)
得分:0分。理由:选项B表述错误,六届六中全会未涉及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方向问题,该方向是在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的。
(3)选项C得分及理由(满分1分)
得分:1分。理由:选项C表述正确,六届六中全会确实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投降主义错误),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步调,巩固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4)选项D得分及理由(满分0分)
得分:0分。理由:选项D表述错误,六届六中全会未系统分析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根源、表现和纠正方法,该内容主要是在延安整风运动(1942年)期间提出的。
题目总分:1+0+1+0=2分
A
C
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选择了A、C、D选项,与标准答案ACD完全一致。选项A“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选项C“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和选项D“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均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要论断。选项B“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的,不属于南方谈话内容,学生未选B是正确的。因此,该题答案正确,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
C
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选择了A、C、D选项,与标准答案ACD完全一致。A选项体现了法律必须遵守和违法受罚的权威性,C选项体现了法律的普遍约束力,D选项体现了法律优先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适用原则,三者均符合法律至上的表现。B选项错误,因为法治思维要求依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但并非要求“一切社会问题”都必须用法律逻辑解决(例如道德、习俗等非法律规范也可能在特定领域适用),因此排除B是正确的。学生答案无逻辑错误,思路正确,故得满分2分。
题目总分:2分
B
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B和D,与标准答案BD完全一致。选项B“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和选项D“国家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均符合集体主义原则的正确表述。选项A“个人利益应当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错误,因为集体主义强调在必要时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但并非无条件;选项C“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总和”错误,因为集体利益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有机整体。学生未选择错误选项,且答案完整正确,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
B
C
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选择了A、B、C、D四个选项,与标准答案ABCD完全一致。该意见明确了对“台独”分裂行径的法律定性(A),回应了两岸民众维护国家统一的共同诉求(B),彰显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C),并充实了反“台独”的法律工具(D),所有选项均正确体现了意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
B
C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选择了A、B、C三个选项,与标准答案ABC完全一致。金砖合作机制的核心原则包括开放包容(A)、合作共赢(B)和公平正义(C),这些是金砖合作保持活力的关键。选项D“以构建同盟为路径”错误,因为金砖机制强调非结盟合作,而非建立军事或政治同盟。学生答案正确排除了D,且无多选或少选,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