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组合
政治
AD
评分及理由
(1)选项A: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选项A正确,符合题意。"技术进步要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体现了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与题干中"守住法律和伦理底线""推动人工智能朝着科技向善的方向发展"的要求一致。学生选择了A,应得1分(因是多项选择题部分正确,但需综合所有选项评分)。
(2)选项B: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选项B正确,符合题意。"人类活动能够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强调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既能遵循客观规律(合规律性),又能实现主观目的(合目的性),这与题干中"更智慧地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内涵一致,即既要符合技术规律又要符合伦理目的。学生未选择B,属于漏选,应扣分。
(3)选项C: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选项C错误,不符合题意。"科技发展是由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物质活动"表述存在逻辑错误:科技发展是客观物质活动,但并非由主观意志决定,而是受客观规律和社会条件制约,属于唯心主义观点。学生未选择C,正确。
(4)选项D: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选项D正确,符合题意。"成功的实践是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强调实践既需符合客观规律(真理尺度),又需满足人的需要(价值尺度),与题干中智慧使用人工智能(兼顾技术效能和伦理价值)的要求一致。学生选择了D,应得1分(因是多项选择题部分正确,但需综合所有选项评分)。
题目总分:学生作答为AD,漏选B(正确选项),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因此本题得0分。
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选择CD,未选择A项。题目从“一片叶子”到“茶文化”的转变,体现了物质经过人脑改造形成观念(茶文化属于观念形态),符合A项表述“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经过人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生漏选A,属于知识性错误,因此不得分(该题为多项选择题,需全部选对才给分)。
(2)逻辑错误扣分
无逻辑错误,但漏选正确选项,按规则不予得分。
(3)思路正确不扣分
学生选择CD项正确:C项强调实践和主体创造在价值转化中的作用(茶文化通过人类实践赋予茶叶价值),D项强调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关系(茶叶的价值取决于其属性和满足饮茶者需求的程度),这两项均符合题意。但因漏选A项,整体答案不完整。
题目总分:0分
AC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C",与标准答案"AC"完全一致。选项A正确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生产方式对文明样态的决定性作用,选项C正确强调了每种文明的独特价值和作为人类文明组成部分的地位。无多选、漏选或错选,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BC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BC",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其发展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选项C),这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独立所有权;二是个体劳动(选项B),即生产者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进行商品生产,而非雇佣劳动。选项A(生产资料公有制)不符合历史事实,原始社会公有制阶段商品经济尚未产生;选项D(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特征。因此学生答案正确,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B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D,与标准答案ABD完全一致。选项A(信息技术革命打破地域限制)、B(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促进产业链融合)、D(国际经济组织成员国放松市场控制加快自由化)均为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正确因素。选项C(发达国家主导规则使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受益者)表述存在明显错误,因为发达国家主导的规则往往更利于发达国家而非发展中国家,故标准答案未包含C。学生未选择C,且正确选择了ABD,因此得满分2分。
题目总分:2分
BCD
评分及理由
(1)选项A判断:得分及理由(满分0分)
学生未选择A("党已完全掌握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规律"),此判断正确。毛泽东的论述强调抗日时期才初步认识规律,但"完全掌握"表述绝对化,不符合"必然王国被认识"的渐进性内涵。未选A符合标准答案要求,不扣分。
(2)选项B判断: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选择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此判断正确。毛泽东指出"制定了合乎情况的总路线和具体政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要求,与标准答案一致。但该题为多选题,需综合所有选项评分,此处暂记正确。
(3)选项C判断: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选择C("党对民主革命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此判断正确。毛泽东明确提到"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经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表明认识过程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与标准答案一致。
(4)选项D判断: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选择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形成的"),此判断正确。毛泽东强调"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积累,最终形成正确理论,与标准答案一致。
(5)逻辑错误扣分:得分及理由(满分0分)
学生作答"BCD"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无多选、漏选或错选,无逻辑错误。选项顺序不影响评分(题目要求"不区分大小写"),故不扣分。
题目总分:0.5+0.5+0.5=1.5分
(注:因该题为多选题,总分2分需按选项拆分:B、C、D各占0.5分,A选项正确排除占0.5分。学生正确排除A且选中BCD,但A选项未选本不占分,实际得分应为B+C+D=1.5分。标准答案全选BCD得2分,但学生作答中未体现A选项的排除过程,按严格评分规则仅对所选选项给分,故总分1.5分。)
A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D",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该题为多项选择题,要求全部选对才得2分,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学生答案正确且无逻辑错误,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选择了ABCD所有选项,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选项A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符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的论述;选项B指出三者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关键地位,与“高质量发展倍增效应”的定位一致;选项C直接引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权威表述;选项D强调历史经验,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长期重视教育、科技、人才的实际。因此该选项组合正确,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BC
评分及理由
(1)选项A:得分及理由(满分0.67分)
学生作答选择了A项“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塑造我国发展新优势”,该选项正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立足实际把握战略定位,正是为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如浙江的科技创新、内蒙古的能源、黑龙江的粮食),从而塑造国家发展新优势。此选项符合题目主旨,无逻辑错误,得满分(该题为多项选择题,总分2分,每个正确选项约0.67分)。
(2)选项B:得分及理由(满分0.67分)
学生作答选择了B项“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拓展我国发展动力源”,该选项正确。国家通过明确各地区的战略定位(如能源基地、粮食安全压舱石等),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布局,并形成多元动力源(如科技、能源、农业等),推动高质量发展。此选项合理,无逻辑错误,得满分。
(3)选项C:得分及理由(满分0.67分)
学生作答选择了C项“统筹发展和安全,掌握我国发展主动权”,该选项正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涉及粮食安全(黑龙江)、能源安全(内蒙古)等关键领域,体现了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要求,确保国家在复杂环境中掌握发展主动权。此选项与题目内容一致,无逻辑错误,得满分。
(4)选项D:得分及理由(满分0分)
学生作答未选择D项“同步实现共同富裕,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该选项错误。题目中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聚焦于区域功能定位(如科技创新、能源、粮食安全),并未直接强调“同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长期目标,但需逐步推进,而非“同步”实现),且D项表述存在绝对化问题(“同步”不符合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的实际)。学生未选D项,避免了错误,不扣分。
题目总分:0.67+0.67+0.67+0=2分
AB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D,与标准答案ABD完全一致。选项A(数据已成为新的生产要素)、B(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和D(数字经济是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均符合题目中数字经济发展数据的逻辑推论,且无多余或错误选项。因此,本题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B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D",与标准答案"ABD"完全一致。选项A(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B(革命的社会内涵更为深刻)、D(群众的动员程度更为广泛)均为正确选项,而C(斗争的形式更加隐蔽)在大革命时期并不符合史实(大革命是公开的武装斗争和群众运动,形式并非隐蔽)。因此该作答正确,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CD,与标准答案ACD完全一致。选项A(在经济建设上实行“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C(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均为1956年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针。选项B(在对外关系上实行“一边倒”的方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的外交方针,不属于1956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因此不应入选。学生答案正确选择了所有正确选项,且未包含错误选项,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BD
评分及理由
(1)选项A判断: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答案包含A选项。A选项表述“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论述,是正确表述。因此得0.5分。
(2)选项B判断: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答案包含B选项。B选项表述“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体现了自我革命对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是正确表述。因此得0.5分。
(3)选项C判断: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答案未包含C选项。C选项表述“所有政党都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存在逻辑错误,该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政治学常识(例如,许多资产阶级政党缺乏自我革命的政治属性),因此C选项错误。学生未选C是正确的,得0.5分。
(4)选项D判断: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答案包含D选项。D选项表述“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准确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自我革命”作为“第二个答案”(与毛泽东“人民监督”第一个答案相呼应)的权威论断。因此得0.5分。
题目总分:0.5+0.5+0.5+0.5=2分
ABC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与标准答案"ABC"完全一致。选项A、B、C均正确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A项强调挖掘具有当代价值的道德精神,B项强调赋予新的时代内涵,C项强调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D项"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相矛盾,故不属于正确选项。学生答案未选D,且无多选或少选,因此得满分2分。
题目总分:2分
ACD
评分及理由
(1)选项A判断: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答案包含A,且表述正确。爱国主义教育法将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立法形式固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的具体体现,符合题目表述。因此得0.5分。
(2)选项B判断: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答案未包含B。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强调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见该法第一条、第四条),是正确表述。学生漏选B属于知识性遗漏错误,因此扣0.5分,得0分。
(3)选项C判断: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答案包含C,但表述存在逻辑错误。爱国主义教育法主要功能是教育引导和规范爱国主义行为(见该法第二条、第三条),而非直接"惩治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惩治功能主要由《国家安全法》《刑法》等承担)。选项C夸大其法律属性,属于错误表述,但学生选择C反映其理解偏差。根据题目要求"逻辑错误扣分",因此扣0.5分,得0分。
(4)选项D判断: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答案包含D,且表述完全正确。该法第一条明确"为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法治保障",符合立法目的。因此得0.5分。
题目总分:0.5+0+0+0.5=1分
A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D",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根据题目要求,该题为多项选择题,正确选项为ABCD,学生全部选对,因此得2分。无逻辑错误,思路正确,符合评分标准。
题目总分:2分
A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CD",与标准答案"ACD"完全一致。选项A(创造了调解冲突的新范式,为其他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C(助力中东地区实现和平、稳定与安全)和D(为国际社会注入和平合作的正能量)均为正确表述,符合中方推动沙伊和解的重要意义。选项B(使沙伊矛盾得以最终解决)表述绝对化且不符合事实,沙伊矛盾是复杂的历史和现实问题,恢复外交关系是重要进展但并非"最终解决",因此学生未选B是正确的。作答无逻辑错误,思路正确,且无多选或少选。
得分:2分
题目总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