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组合
政治: 政治
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CD",与标准答案一致。选项C"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基础"正确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关系中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选项D"人的活动的选择性与自然界的先在性是动态统一的"正确体现了人类能动性与自然优先性的辩证统一。两个选项均符合题目要求,且无多选或少选,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D,与标准答案AD完全一致。选项A正确,因为脑机接口技术通过智能设备将意识活动转化为实际动作,体现了意识的对象化和现实化;选项D正确,因为该技术通过物理设备延伸了意识器官的功能。选项B错误,因为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智能机器无法替代人类的情感、意志等主观体验;选项C错误,因为技术无法取代人类社会交往中的真情实感。学生未选择错误选项,且正确选择了所有标准答案选项,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C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C”,与标准答案“AC”完全一致。选项A“随着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正确,因为竹的价值在不同主体(如岭南人)和客体(竹的不同部分)的关系中体现多样性;选项C“随着实践发展而由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正确,因为竹的多种功能是通过人类实践(如加工、使用)才从潜在价值变为现实价值。选项B错误,因为价值变化依赖于客观实践而非主观欲望;选项D错误,因为客体属性的社会价值转化依赖实践而非自然显露。学生未选B和D,且正确选择了A和C,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B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D,与标准答案ABD完全一致。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选项A(中世纪农民为封建主生产作为代役租的粮食)和D(封建社会时期由佃农生产并上缴给地主的地租)属于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是直接交付给封建主的劳动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因此不是商品。选项B(农民养活家人而生产并消费的农副产品)是自给自足的劳动产品,没有进入交换领域,也不是商品。选项C(农业资本家为获取利润而生产的农产品)是为了在市场上销售以获取利润,属于商品生产,因此不符合题意。学生答案正确选择了所有符合题意的选项,且无多选或漏选,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BCD,与标准答案BCD完全一致。选项A错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并未发生根本转变,仍然是私有制;选项B正确,题干描述了生产管理方法和组织形式的调整,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选项C正确,工人劳动方式的转变反映了阶级结构和社会阶层的新变化;选项D正确,符合资本主义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而不断调整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学生答案选择正确且无遗漏或多选,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选择了BCD选项,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A选项错误,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并非面对共同的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例如毛泽东思想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存在显著差异),而B选项(贯穿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C选项(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D选项(以独创性理论成果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均正确体现了理论成果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因此该题得满分2分。
题目总分:2分
AB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D,与标准答案ABD完全一致。选项A(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不断优化)、B(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D(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提升)均正确反映了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且符合我国政治经济理论中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和政策导向。选项C(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强化)错误,因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而非非公有制经济。学生未选择C,说明理解正确。因此,该题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D",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设立:A. 健全了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通过直接收集基层意见);B. 完善了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提供了制度化的表达渠道);C. 践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立法过程从立项到审议均体现民主参与);D.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新实践)。所有选项均符合我国政治制度和民主实践特征,故得满分2分。
题目总分:2分
ABC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选项A"形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B"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C"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均符合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意义,而D选项"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直接关联性较弱,不属于本题正确选项。因此该作答正确,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CD,与标准答案ACD完全一致。选项A正确指出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价值指引和精神力量;选项C正确说明文化融入经济活动有助于激发社会动能和提升发展品质;选项D正确阐述文化繁荣对促进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作用。选项B错误,因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非文化建设。学生未选择B,答案正确无误。
题目总分:2分
A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D",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选项A(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正确,因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选项D(是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正确,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强调革命性而非改良。选项B错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在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而非农民运动;选项C错误,因为中国共产党初期并未注重与其他政党合作(如国民党合作是1924年后)。学生未选B和C,且正确选择了A和D,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BCD
评分及理由
(1)选项A: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选择A正确。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上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这是会议的重要理论贡献,符合历史事实。得0.5分。
(2)选项B: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选择B错误。六届六中全会未提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方向,这一方向是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的。选项B与历史事实不符,故不得分。
(3)选项C: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选择C正确。六届六中全会纠正了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如"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片面主张),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步调,巩固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得0.5分。
(4)选项D: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选择D错误。六届六中全会未系统分析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根源和纠正方法,这一内容是在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如《反对自由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文献)中深入阐述的。选项D与会议主题不符,故不得分。
题目总分:0.5+0+0.5+0=1分
A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D,其中选项A、C、D属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要论断:A项"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南方谈话的核心观点之一;C项"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明确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D项"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强调了改革开放的政治底线。但B项"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的重要论断,不属于1992年南方谈话的内容。根据多选题评分规则(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该题应得0分。
题目总分:0分
A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CD,与标准答案ACD完全一致。选项A(法律必须遵守,违法法律要受到惩罚)体现了法律权威性和强制性,是法律至上的基本表现;选项C(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体现了法律的普遍约束力,符合法律至上原则;选项D(当社会规范冲突时优先适用法律规范)体现了法律在规范体系中的最高地位。选项B(按照法律的逻辑来分析和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属于法治思维的一般要求,但并非法律至上的直接表现(法律至上强调法律的权威性而非逻辑适用性),因此标准答案未包含B。学生答案正确选择了所有符合题意的选项,且无多选或少选,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B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BD",与标准答案一致。选项B"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和选项D"国家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均符合集体主义原则的内涵: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优先性,同时也重视对个人正当利益的尊重和保护。选项A"个人利益应当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错误,因为集体主义要求的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而非无条件服从;选项C"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总和"错误,因为集体利益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有机整体。学生答案完全正确,无逻辑错误或思路偏差,因此得满分2分。
题目总分:2分
A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D",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该选项正确指出了《意见》在明确犯罪性质与惩处程序(A)、回应两岸民众诉求(B)、彰显国家主权立场(C)以及充实法律工具箱(D)四个方面的意义,符合题目要求。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BC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选项A(以开放包容为胸襟)、B(以合作共赢为目标)、C(以公平正义为追求)均为金砖合作机制保持活力的关键原则,符合金砖国家合作的基本精神和实践特点。选项D(以构建同盟为路径)错误,因为金砖国家强调非结盟合作,反对冷战思维和军事同盟模式。学生答案正确选择了所有正确选项且未包含错误选项,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