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组合
政治: 政治
BCD
评分及理由
(1)选项A判断及理由
学生未选择A,符合标准答案要求。A项错误,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自然演变过程,还包含人类社会的能动性和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不选A正确,不扣分。
(2)选项B判断及理由
学生选择B,但标准答案未包含B。B项错误,因为人类社会活动规律受社会生产方式制约,不是由生物进化规律决定,二者属于不同领域。选择B属于逻辑错误,扣分。
(3)选项C判断及理由
学生选择C,符合标准答案。C项正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体现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选择C正确,不扣分。
(4)选项D判断及理由
学生选择D,符合标准答案。D项正确,人类活动具有选择性,但必须以自然界先在性为前提,二者在实践中动态统一。选择D正确,不扣分。
题目总分:0+0+0=0分
本题为多项选择题,满分2分。学生答案BCD中,B选项错误,属于多选错误选项,根据评分规则“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本题得0分。
A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D”,与标准答案“AD”完全一致。选项A“能够通过智能机器实现对象化现实化”正确,因为脑机接口技术将人的意识活动(如控制意图)通过外部设备(如气动手套)转化为现实动作,体现了意识的对象化和现实化。选项D“能够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的功能”也正确,因为该技术将大脑信号转化为对机器的控制,延伸了人体器官的功能。学生答案无逻辑错误,思路正确,故得满分2分。
题目总分:2分
AC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C”,与标准答案“AC”完全一致。该选项A“随着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和选项C“随着实践发展而由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均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价值的基本观点。题目中竹子的多样化功能,正体现了其价值在不同主体需求(主体)、竹子本身(客体)及具体实践关系中的实现和变化,也体现了其潜在价值通过人类实践(如用于建材、纸张、燃料等)转化为现实价值的过程。学生答案正确无误。
题目总分:2分
A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选择AD。本题考察对马克思关于商品定义的理解,即“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的条件。该“物”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且是劳动产品,但未用于交换,因此不是商品。
标准答案为ABD。
学生选择了A和D,这两个选项是正确的。但遗漏了选项B。选项B同样是典型的非商品性生产(自给自足),是符合马克思论述的。
根据题目要求,该题为多项选择题,标准答案为ABD。学生作答AD,属于“少选”。题目明确说明“多选或少选给0分”。因此,本题得分为0分。
题目总分:0分
BC
评分及理由
(1)选项B得分及理由(满分0.67分)
学生选择了B选项。B选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调整"是正确的。题目描述了生产技术和组织形式的变革,这体现了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如劳动方式、管理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因此,该选项选择正确,得0.67分(本题为多项选择题,共3个正确选项,每个选项分值约为2/3≈0.67分)。
(2)选项C得分及理由(满分0.67分)
学生选择了C选项。C选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社会阶层发生了新变化"是正确的。题目提到工人从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转变,从事监督、调节等工作,这反映了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和社会阶层的新变化。因此,该选项选择正确,得0.67分。
(3)选项D得分及理由(满分0.67分)
学生未选择D选项。D选项"资产阶级不对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进行革命,就不能生存"是正确的。该选项强调了资产阶级为了维持统治和生存,必须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这与题目描述的现代化、自动化进程相吻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一个观点。学生漏选该正确选项,因此不得分。
(4)选项A得分及理由(满分0分)
学生未选择A选项。A选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正在发生根本的转变"是错误的。题目描述的变化是劳动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本性质并未改变。学生未选此错误选项是正确的,不扣分,但本题为得分制,正确不选不得分也不扣分。
题目总分:0.67+0.67+0=1.34分
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BCD。标准答案为BCD。学生答案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正确选择了所有正确选项,且无多选或漏选。根据评分标准,正确则给2分。
题目总分:2分
AB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D。标准答案为ABD。学生的选择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
选项A“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不断优化”是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的制度保障,与题干描述相符。
选项B“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是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的机制保障,与题干描述相符。
选项D“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提升”是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的直接体现,与题干描述相符。
选项C“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强化”表述错误。在我国,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并不起主导作用。学生未选择C,判断正确。
学生作答正确,无逻辑错误,思路与标准答案一致。因此,本题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D,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设立,直接体现了健全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A),为民众提供了表达意见的平台和载体(B),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践(C),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D)。学生作答准确无误,无逻辑错误。
得分:2分
题目总分:2分
ABC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与标准答案“ABC”完全一致。选项A“形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选项B“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选项C“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均符合题干中“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意义,且无多选或漏选。因此,该题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CD”,与标准答案“ACD”完全一致。选项A、C、D均正确阐述了文化能够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要支点的原因:A项强调文化的价值指引和精神力量作用,C项强调文化融入经济活动的实际效能,D项强调文化对创新创造的促进作用。选项B“文化建设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表述错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建设是重要方面而非根本途径。学生未选择B项,判断正确。因此,本题得分为2分。
题目总分:2分
A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选择了A和D选项。A选项“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正确的,因为中共一大通过的纲领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D选项“是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也是正确的,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主张通过革命手段实现社会主义。B选项“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农民运动基础上产生的政党”是错误的,中国共产党主要是在工人运动和马列主义传播的基础上建立的。C选项“从一开始就注重与其他政党或政治力量合作的党”也不符合史实,中共一大时强调独立领导革命,尚未注重与其他政党合作。学生未选B和C,选择了正确的A和D,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C
评分及理由
(1)选项A得分及理由(满分1分)
得分:1分。理由:学生选择A项正确。六届六中全会确实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符合历史事实。
(2)选项B得分及理由(满分0分)
得分:0分。理由:学生未选择B项,判断正确。六届六中全会并未明确提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方向,这一方向是在后来的中共七大上确立的。
(3)选项C得分及理由(满分1分)
得分:1分。理由:学生选择C项正确。六届六中全会确实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步调。
(4)选项D得分及理由(满分0分)
得分:0分。理由:学生未选择D项,判断正确。六届六中全会并未系统指出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根源、表现和纠正方法,相关内容主要是在延安整风时期系统阐述的。
题目总分:1+0+1+0=2分
A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CD”,与标准答案“ACD”完全一致。选项A“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选项C“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选项D“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均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要论断。选项B“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的,不属于1992年南方谈话的内容。学生作答正确,无逻辑错误,思路正确。
得分:2分
题目总分:2分
A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D。标准答案为ACD。
选项A“法律必须遵守,违法法律要受到惩罚”是法律至上原则的基本体现,强调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正确。
选项C“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是法律至上原则中普遍适用性的体现,正确。
选项D“当同一项社会关系同时受到多种社会规范的调整,而多种社会规范又相互矛盾时,要优先考虑法律规范的适用”是法律至上原则中法律优先性的直接体现,正确。
选项B“按照法律的逻辑来分析和解决一切社会问题”描述的是法治思维的运用方式,即用法律逻辑处理问题,但这并非“法律至上”这一原则本身的“表现”,而是法治思维的一种“要求”或“方法”。法律至上的核心表现是法律的最高权威性(A)、普遍约束力(C)和优先适用性(D)。因此,选项B不属于法律至上的表现,选择B属于逻辑错误。
由于该题为多项选择题,标准答案为ACD。学生答案ABCD包含了错误选项B,属于多选。根据评分规则“正确则给2分,错误则给0分,多选或少选给0分”,故本题得0分。
题目总分:0分
B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BD,与标准答案BD完全一致。选项B“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和选项D“国家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均符合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涵,表述正确且完整。该题无逻辑错误,思路与标准答案一致,故得满分2分。
题目总分:2分
A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D”,与标准答案“ABCD”完全一致。该意见的出台,A选项明确了“台独”分裂行径的法律定性,B选项回应了两岸民众对国家统一的共同期盼,C选项彰显了国家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D选项则完善了反“台独”的法律体系。学生答案完整且准确,无任何逻辑错误。
题目总分:2分
ABC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与标准答案“ABC”完全一致。选项A“以开放包容为胸襟”、B“以合作共赢为目标”、C“以公平正义为追求”均为金砖合作机制保持活力的关键原则,符合题目描述和主流政治表述。选项D“以构建同盟为路径”不符合金砖国家不结盟、不对抗的合作精神,因此不应选择。学生作答正确无误,没有多选或少选。
题目总分:2分
1)认识具有相对性。从真理的发展上来看,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永远处在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的一个过程的环节中,它既是以往实践和认识已经到达的重点,也是进一步向真理的绝对性的起点。认识的过程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的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来讲,事物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来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2)知与行的关系,就是马克思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人类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认识,并反作用于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对改革内容进行实践,得到改革的反馈和引发的其他问题,汲取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经验,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不断思考中,对改革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现成良性循环,得到1+1>2的合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行稳致远,不断推进改革走向辉煌。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5分)
学生答案得分:3分。
理由:学生的回答正确指出了认识的相对性、认识的深化过程以及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并分析了主观和客观原因,这些内容符合标准答案中关于真理相对性、认识发展过程的部分要点(对应标准答案第1点后半部分和第2点部分内容),思路正确。但是,答案未能明确点出“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这一核心概念(标准答案第1点前半部分),也未直接引用材料中“真理和谬误在有限领域内具有绝对意义”的论述来阐释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标准答案第2点后半部分),存在关键理论要点缺失的逻辑不完整性。因此,酌情扣2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5分)
学生答案得分:3分。
理由:学生的回答正确指出了“知与行”即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并具体解释了“摸着石头过河”是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经验、形成认识、优化实践的过程,体现了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以及良性互动(对应标准答案第2点部分内容),思路正确。但是,答案未能结合“加强顶层设计”来阐述“知”(理论认识)的能动作用,未能明确点出“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辩证关系”这一核心概念(标准答案第2点后半部分),对于“两手并用”协调“知”“行”的论述不够全面和深入,存在关键理论要点缺失的逻辑不完整性。因此,酌情扣2分。
题目总分:3+3=6分
1)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制度成果,是我党在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能力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成就。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只有不断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促使我国的经济、科技、国防等方面的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同时也是我党自我革命、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发展的真实写照。体现我国制度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真实体现了中国制度的新篇章。
2)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够为持续增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是推动我国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将着力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硬骨头”、“拦路虎”,为经济、科技、国防、民生等领域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思想基础。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5分)
学生答案能够理解“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制度成果”的意义,提到了制度的重要性、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制度与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并指出这是“中国之制”新篇章的体现。这些内容与标准答案中关于制度成果的意义、改革总目标以及制度建设主线的部分要点是吻合的。但是,学生的回答未能准确、完整地阐述“如何理解”这一要求,例如,没有明确指出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没有具体说明改革是如何通过把握规律、坚持制度建设主线来取得成果的。回答较为笼统,缺乏标准答案中的部分关键理论表述和逻辑层次。因此,酌情扣分。
得分:3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5分)
学生答案正确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对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作用,提到了其为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活力,并能够解决发展中的难题。这与标准答案中关于改革作为“关键一招”、为发展注入新动力、解决体制性障碍等要点有部分契合。然而,学生的回答未能建立起完整的历史和理论逻辑链条,例如,没有提及“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这一历史经验,也没有清晰阐述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与深化改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回答的深度和理论支撑稍显不足。
得分:3分
题目总分:3+3=6分
1)第一,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中国共产党、国民党以及抗日的各民主党派、爱国的海外华侨、处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压迫和威胁的中华民族的大联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的主体。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是中国,中国人民的抗日的主要力量和绝对力量,牵制了绝对数量的日本侵略者,消耗了绝对数量的法西斯的军事政治资源,没有中国人民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战斗,就没有后来的胜利。第三,抗日战争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意义重大,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主要参与者和奋斗者。
2)第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走向独立富强、民族解放;第二,事实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体现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第三,是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赶跑帝国主义,坚定树立反法西斯伟大旗帜的庄重宣誓;第四,表明只有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就没有能够战胜中华民族的力量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5分)
学生答案提到了“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指出了其构成和主体地位,这与标准答案中“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是中国抗日战争取胜的关键”的核心观点一致,体现了对“中国人民大联合”重要性的正确理解。答案也提到了中国人民是抗日的主要力量,牵制和消耗了敌人,这符合“依靠群众、团结群众”的思路。但答案未能明确阐述中国共产党在促成、维护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和中流砥柱地位,这部分是标准答案的要点之一。此外,答案第三点“抗日战争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意义重大”与本题第一问的关联性不强,属于对意义的阐述而非对“主要条件”的理解,略有偏离。综合来看,答案抓住了核心,但表述不够全面和精准。
得分:3分(扣2分:未充分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作用扣1分,第三点略有偏离扣1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5分)
学生答案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体现民族精神”、“反法西斯旗帜”、“民族团结”四个方面阐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其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走向独立富强、民族解放”对应了标准答案中“洗血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和“历史转折点”的意义;“民族团结”对应了“团结一致”的重要性;“反法西斯旗帜”对应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点都触及了标准答案的核心内容。但是,答案未能明确点出“这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这一关键历史定位,也未能清晰阐述中国共产党作为“中流砥柱”和“决定性力量”的作用,这是标准答案中的重要得分点。
得分:3分(扣2分:未明确“第一次完全胜利”的历史定位扣1分,未强调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扣1分)
题目总分:3+3=6分
1)六十多年,一代代塞罕坝人薪火相传,艰苦创业,不断探索,他们种下的不仅仅是一颗颗树,更是彰显出了塞罕坝精神里的攻坚克难、不屈不饶、艰苦奋斗、不忘初心的精神
2)胸怀事业、担当使命,坚定信仰、不忘初心、艰苦奋斗、脚踏实地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6分)
学生答案要点:指出了治沙人种下的树代表了“攻坚克难、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不忘初心的精神”,这触及了“信念”和“精神”的内涵,与标准答案中关于“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部分要点相符。
扣分分析:答案未能深入阐述理想信念的作用(指引目标、提供动力等),也未能从“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这一关键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论述深度和理论完整性不足。标准答案要求6分,通常包含3个核心要点(每个2分)。学生答案仅部分覆盖了第一个要点(精神内涵)和第三个要点(精神价值)的部分内容,但论述不充分。因此,酌情给予3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学生答案要点:提出了“胸怀事业、担当使命,坚定信仰、不忘初心、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等品质,这些内容与标准答案中“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等要求是吻合的。
扣分分析:答案较为笼统,未能像标准答案那样具体指出“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等更具操作性和时代性的要求。标准答案4分包含两个要点(每个2分)。学生答案基本涵盖了第一个要点的精神,但第二个要点(择业创业观)缺失。因此,酌情给予2分。
题目总分:3+2=5分
1)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数字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动力和重要增长点,是认识和把握新的复杂经济变化的战略性关键点。数字经济融合方方面面,贯穿民生、经济、工业、科技等领域,具有科技性、广泛性、创新性的特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经济新活力的重要媒介。数字经济必将成为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2)加快推动网络空间创新发展、安全发展、普惠发展,才能携手迈进更加美好的‘数字未来’。只有推动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有效弥补“数字鸿沟”,才能消除全球数字化大潮中的“数字孤岛”现象。而且,数字经济的发展当前正在初级阶段,难免出现制度漏洞和产业风险,必然带来新的风险挑战和安全隐患。因此要兼顾发展安全,这样才能行稳致远。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6分)
学生答案从数字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新动力、融合多领域、具有科技性广泛性创新性特点等角度进行阐述,并点明了其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重组全球要素资源等方面的作用。这些内容与标准答案中“有利于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有利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部分要点有契合之处,体现了对数字经济重要性的基本理解。但答案未能系统、清晰地分点阐述数字经济如何具体“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改变竞争格局”这三个核心作用,缺乏标准答案中关于资源配置效率、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如传统产业转型、新业态催生、产业链协同)以及国家竞争新优势(如科技自立自强)等关键层面的深入分析。整体上答案较为笼统,逻辑层次不够分明,未能完整覆盖得分点。因此,酌情扣分,得3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学生答案指出了推动“三发展”是为了弥补数字鸿沟、消除数字孤岛,并提及了发展阶段的风险挑战以及兼顾发展安全的必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为什么要加快推动”的问题,触及了普惠发展(弥补鸿沟)和安全发展(应对风险)的部分内涵。但是,答案未能明确阐述“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及其作用,也未能清晰分析“三发展”之间的内在辩证关系(如标准答案中指出的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答案的逻辑链条不够完整和深入,对问题核心“为什么”的论证力度不足。因此,酌情扣分,得2分。
题目总分:3+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