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组合
政治: 政治
CD
评分及理由
(1)选项A判断及理由
学生未选择A选项,符合标准答案要求。A选项"人与自然的关系纯粹是自然界的生物演变过程"错误地否定了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关系的能动作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观点。学生正确排除了该选项,不扣分。
(2)选项B判断及理由
学生未选择B选项,符合标准答案要求。B选项"人类社会活动的规律由生物进化的规律所决定"将社会规律简单归结为生物规律,犯了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忽视了社会规律的特殊性。学生正确排除了该选项,不扣分。
(3)选项C判断及理由
学生选择了C选项,符合标准答案要求。C选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基础"正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观点,与题干中人类与病毒协同进化的类比逻辑一致。该选项选择正确,得相应分数。
(4)选项D判断及理由
学生选择了D选项,符合标准答案要求。D选项"人的活动的选择性与自然界的先在性是动态统一的"准确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与自然界客观实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与题干中人类免疫系统与病毒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相契合。该选项选择正确,得相应分数。
题目总分:2分
学生作答"CD"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四个选项判断全部正确,无多选、漏选情况。该题为多项选择题,满分2分,按照评分规则应给予满分。
A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D,与标准答案AD完全一致。选项A正确指出意识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象化现实化;选项D正确说明意识能够物化为物理运动并延伸意识功能。两个选项均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能动性和物质性转化的观点。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本题为多项选择题,标准答案为AC。学生作答为ACD,其中选项A和C正确,但选项D错误。
选项A正确,因为竹的价值随着主体(使用者)、客体(竹)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符合材料中竹的多样化用途。
选项C正确,因为竹的潜在价值通过实践(如制作竹瓦、竹筏等)转化为现实价值。
选项D错误,因为客体属性的自然显露并不直接转化为社会价值,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这种转化。
由于多选了错误选项D,根据评分规则(多选给0分),本题得0分。
题目总分:0分
AB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D,与标准答案ABD完全一致。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选项A(中世纪农民为封建主生产作为代役租的粮食)和选项D(封建社会时期由佃农生产并上缴给地主的地租)属于封建地租形式,是强制性的产品转移而非自由交换;选项B(农民养活家人而生产并消费的农副产品)是自给自足的产品,未进入交换领域。这三个选项的劳动产品均不用于市场交换,因此不是商品,符合马克思的论述。选项C(农业资本家为获取利润而生产的农产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属于商品范畴,故不应入选。学生答案正确选择了所有符合题意的选项且未多选,因此得满分2分。
题目总分:2分
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答案选择BCD,与标准答案BCD完全一致。该选项组合正确反映了题干中描述的当代资本主义劳动方式转变所体现的生产关系调整、阶级结构变化和资产阶级为维持生存而进行变革的必然性。答案完整且无多余选项,符合多项选择题评分标准。
题目总分:2分
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BCD,与标准答案BCD完全一致。选项B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都贯穿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体现了理论成果在方法论上的一脉相承;选项C强调各理论成果都科学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选项D说明各理论成果都以独创性内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符合题干要求。A选项表述不准确,各理论成果面对的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并不完全相同,而是随历史发展而变化,故不选。学生答案正确选择了所有符合要求的选项,且无多选漏选,因此得满分2分。
题目总分:2分
AB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D,与标准答案ABD完全一致。选项A"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不断优化"正确反映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选项B"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选项D"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提升"与题干中民营经济主体数量大幅增长的事实相符。选项C"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强化"存在明显错误,因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而非非公有制经济。学生正确排除了错误选项,选择了全部正确选项。
题目总分:2分
A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D,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根据题目要求,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能够:A.健全汇集民智工作机制(通过基层联系点直接收集民众意见);B.完善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为民众提供制度化的表达渠道);C.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民主在立法各环节的参与);D.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形式(基层联系点是民主形式的创新实践)。四个选项均准确反映了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作用,符合政治学原理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
题目总分:2分
ABC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与标准答案ABC完全一致。选项A“形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体现了废弃物循环利用对观念转变的促进作用;选项B“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直接对应了题干中“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要求;选项C“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符合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构建中打通生产与生活环节的理念。选项D“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主要涉及生态保护的具体工程措施,与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直接关联性较弱,故不属于正确选项。学生答案正确选择了所有应选项且未多选,因此得满分2分。
题目总分:2分
A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CD,与标准答案ACD完全一致。选项A正确指出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价值指引和精神力量,选项C正确说明文化融入经济活动对激发社会动能和提升发展品质的作用,选项D正确阐述文化繁荣对促进创新创造活力动力的意义。选项B表述"文化建设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存在逻辑错误,因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经济社会发展而非单一的文化建设,学生未选择B体现了对知识点的准确理解。该题无多选、少选或错选情况,符合满分标准。
题目总分:2分
A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该题为多项选择题,标准答案为AD。学生作答为AD,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
选项A正确: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
选项D正确: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它与崇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主张社会改良的第二国际的党有原则区别。
选项B错误: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非在农民运动基础上产生。
选项C错误: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对其他政党采取的是“排斥”态度,不与其他政党或政治力量合作,直到1922年中共二大才提出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的主张。
学生答案正确选择了A和D,同时没有选择错误的B和C,因此本题得分为2分。
题目总分:2分
ACD
评分及理由
(1)选项A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得分:0.5分
理由:选项A"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表述正确。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这是党史上的重要史实。
(2)选项B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得分:0分
理由:选项B"会议指明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发展方向"表述错误。这一重要理论是在党的七大上系统阐述的,而不是六届六中全会的内容。
(3)选项C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得分:0.5分
理由:选项C"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步调"表述正确。六届六中全会确实批判和纠正了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步调。
(4)选项D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得分:0分
理由:选项D"会议指出了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根源、表现和纠正方法"表述错误。这是古田会议(1929年)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六届六中全会的内容。学生在此选项上存在知识混淆。
题目总分:0.5+0+0.5+0=1分
A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选择了ABCD四个选项。根据标准答案ACD,选项A、C、D均属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要论断,因此这三个选项正确。然而,选项B"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的重要论断,不属于1992年南方谈话的内容。由于本题为多项选择题,按照评分标准"多选或少选给0分",学生多选了错误选项B,因此本题得0分。
题目总分:0分
A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CD,与标准答案ACD完全一致。根据题目要求,法律至上的表现包括:A项体现法律的强制性和违法必究原则;C项体现法律的普遍约束力;D项体现法律在规范冲突中的优先适用性。B项将法律作为分析和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绝对依据,过度扩大法律适用范围,不符合法治实践中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分工协作的原则,因此不属于法律至上的表现。学生答案正确选择了所有符合题意的选项,且未多选或少选,故得满分2分。
题目总分:2分
A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D,标准答案为BD。选项A"个人利益应当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表述不准确,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而非无条件服从,因此A选项错误。选项D"国家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正确体现了集体主义对个人正当利益的保障。但学生未选择B选项"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是集体主义的核心原则之一。由于多项选择题要求全部选对才得分,学生漏选B且错选A,故该题得0分。
题目总分:0分
A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D,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该意见的发布确实明确了"台独"分裂行径的犯罪性质(A项)、回应了两岸民众维护国家统一的共同期盼(B项)、彰显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C项)、并充实了反"台独"的法律工具(D项)。四个选项均准确反映了该法律文件的意义和作用,故得满分2分。
题目总分:2分
ABC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选项A"以开放包容为胸襟"、B"以合作共赢为目标"、C"以公平正义为追求"均为金砖合作机制保持活力的关键因素,符合金砖合作机制的基本原则和特点。选项D"以构建同盟为路径"错误,因为金砖国家强调非结盟合作,不建立军事政治同盟。学生作答正确选择了所有正确选项且未选错误选项,因此得满分2分。
题目总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