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组合
政治: 政治
ABD
评分及理由
(1)选项A评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选择了A选项。A选项"技术进步要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符合题干中"推动人工智能朝着科技向善的方向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科技发展应当服务于人民利益的价值导向。该选项正确,得2分。
(2)选项B评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选择了B选项。B选项"人类活动能够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符合题干中"更智慧地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内涵,既强调人类使用AI的目的性(价值追求),又强调要遵循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该选项正确,得2分。
(3)选项C评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未选择C选项。C选项"科技发展是由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物质活动"表述存在逻辑错误,它夸大了主观意志的作用,违背了科技发展受客观规律制约的唯物主义原理。不选是正确的,得2分。
(4)选项D评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选择了D选项。D选项"成功的实践是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与题干要求相契合,"更智慧地使用"既要遵循技术发展的客观真理(规律),又要符合人类的价值追求。该选项正确,得2分。
题目总分:2+2+2+2=8分
总体评价:学生作答"ABD"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正确识别了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同时排除了错误的C选项。该作答体现了对科技发展中价值导向、主客观统一以及实践标准的准确理解。
ABC
评分及理由
(1)选项A得分及理由(满分0.67分)
学生选择A正确。材料中"从'一片叶子'到'茶文化'"体现了物质(茶叶)经过人脑加工形成观念(茶文化),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观念是对物质世界反映的基本原理,与选项A"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经过人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完全一致。得0.67分。
(2)选项B得分及理由(满分0.67分)
学生选择B错误。选项B"世界上一切事物所具有的特定意义只是经验外化于对象的意义"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否认了事物价值的客观性。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实践将茶叶的自然属性转化为文化价值,而非单纯的经验外化。此选项选择错误,扣0.67分。
(3)选项C得分及理由(满分0.67分)
学生选择C正确。茶叶从自然物到文化载体的转变,正是通过人类的饮茶实践、茶艺创造等实践活动,将茶叶潜在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的过程,完全符合选项C的表述。得0.67分。
(4)选项D得分及理由(满分0.67分)
学生未选择D错误。选项D"客体的价值及价值大小,取决于客体的属性及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正确反映了价值关系的本质。茶叶之所以具有文化价值,既源于其自身的物质属性,也取决于其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程度。此选项应选而未选,扣0.67分。
题目总分:0.67+0+0.67+0=1.34分
AC
评分及理由
(1)选项A判断: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选择A正确。A项表述"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着文明发展的不同样态"符合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形态的多样性,进而形成不同的文明样态。该选项与习近平讲话精神一致,得0.5分。
(2)选项B判断: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未选择B正确。B项声称"各种文明都具有独自的比其他文明更优越、更强大的文化基因"违背了文明平等原则,含有文明优越论倾向,与习近平强调的文明多样性思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悖。不选B是正确的,得0.5分。
(3)选项C判断: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选择C正确。C项表述"每一种文明都代表着一方文化的独特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反映了文明多样性的价值,符合"和而不同"的文明观。该选项与题目材料完全一致,得0.5分。
(4)选项D判断: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未选择D正确。D项声称"每一种文明都是在与其他文明相隔离的状态下独自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不符合历史事实,忽视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与唯物史观关于文明发展的观点相悖。不选D是正确的,得0.5分。
题目总分:0.5+0.5+0.5+0.5=2分
AB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D,标准答案为BC。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要求完全匹配标准答案才能得分。
选项分析:
学生选择了A、B、D,其中A和D为错误选项,B为正确选项但未选C。由于多选了错误选项A和D,且漏选了正确选项C,不符合完全匹配标准答案的要求。
因此,本题得0分。
题目总分:0分
AB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D,与标准答案ABD完全一致。选项A正确指出信息技术革命打破了地域限制,选项B正确说明了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的作用,选项D准确描述了市场控制放松对贸易自由化的促进作用。这三个选项均符合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动因的论述,且无任何逻辑错误。
题目总分:2分
BCD
评分及理由
(1)选项A评分及理由(满分0分)
学生未选择A项,符合标准答案要求。A项"党已完全掌握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规律"与材料中毛泽东强调"这时候,中国民主革命这个必然王国才被我们认识"的表述不符,毛泽东强调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才初步认识规律,而非完全掌握。学生正确排除A项,不扣分。
(2)选项B评分及理由(满分0分)
学生选择了B项,符合标准答案要求。B项"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材料中通过长期实践探索才找到符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这一核心思想,选择正确,得相应分数。
(3)选项C评分及理由(满分0分)
学生选择了C项,符合标准答案要求。C项"党对民主革命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直接对应材料中"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实践过程,选择正确,得相应分数。
(4)选项D评分及理由(满分0分)
学生选择了D项,符合标准答案要求。D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形成的"准确反映了材料中通过"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正反经验最终形成正确理论的内涵,选择正确,得相应分数。
题目总分:0+0+0+0=2分
A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D",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该多项选择题要求选择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的原因,标准答案中的四个选项:
学生完整选择了所有正确选项,没有多选或漏选,符合评分标准中"正确则给2分"的要求。
题目总分:2分
A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D,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根据题目要求,该题为多项选择题,正确选项为ABCD,学生全部选对,应得满分2分。题目明确说明"正确则给2分",且学生答案与标准答案完全匹配,无多选或少选情况。
题目总分:2分
ABCD
评分及理由
(1)选项A得分及理由(满分0.67分)
学生选择了A选项。标准答案包含A选项,且该选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要立足自身实际把握战略定位,这确实有利于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塑造我国发展新优势。因此,该选项选择正确,得0.67分。
(2)选项B得分及理由(满分0.67分)
学生选择了B选项。标准答案包含B选项,且该选项表述正确。题目中提到的浙江、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不同定位,体现了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我国发展动力源。因此,该选项选择正确,得0.67分。
(3)选项C得分及理由(满分0.67分)
学生选择了C选项。标准答案包含C选项,且该选项表述正确。题目中提到的能源基地、粮食安全等内容,直接关联到统筹发展和安全,有利于掌握我国发展主动权。因此,该选项选择正确,得0.67分。
(4)选项D得分及理由(满分0分)
学生选择了D选项。标准答案不包含D选项。D选项“同步实现共同富裕”中的“同步”一词表述不准确。我国推进共同富裕是逐步推进、循序渐进的過程,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同步”实现。该选项存在逻辑错误,与我国当前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不符。因此,该选项选择错误,得0分。
题目总分:0.67+0.67+0.67+0=2.01分(根据标准答案设置,本题为2分,故最终得分为2分)
ABD
评分及理由
(1)选项A判断及理由
学生选择A项"数据已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正确。材料中"数据产量和算力总规模均居世界第二"表明数据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符合数字经济特征,且我国政策文件已明确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
(2)选项B判断及理由
学生选择B项"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正确。材料显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十年间增长近5倍,且全球各国都在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这充分印证数字经济已成为国际竞争焦点。
(3)选项C判断及理由
学生未选择C项"数字经济已取代实体经济"正确。该表述存在严重逻辑错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是融合共生关系而非替代关系,我国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为基础的发展方针。
(4)选项D判断及理由
学生选择D项"数字经济是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正确。材料中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41.5%且持续快速增长,充分证明其对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驱动作用。
题目总分:2分
AB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D,与标准答案ABD完全一致。根据题目要求,多选题需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方可得分,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本题学生答案正确,且无逻辑错误,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CD。本题为多项选择题,标准答案为ACD。
选项A“在经济建设上实行‘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是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重要方针,符合题干要求。
选项C“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重要方针,符合题干要求。
选项D“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毛泽东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并在中共八大确认的方针,符合题干要求。
选项B“在对外关系上实行‘一边倒’的方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确立的外交方针,不属于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的新方针,不应入选。
学生答案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没有多选、少选或错选,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BD
评分及理由
(1)选项A评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选择了A项。标准答案包含A项,且A项表述正确:“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论述。学生选择正确,得0.5分。
(2)选项B评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选择了B项。标准答案包含B项,且B项表述正确:“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及相关论述中的重要内容。学生选择正确,得0.5分。
(3)选项C评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未选择C项。标准答案不包含C项,且C项表述错误:“所有政党都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不符合政治常识,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品质,并非所有政党的共性。学生未选择此项是正确的,得0.5分。
(4)选项D评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选择了D项。标准答案包含D项,且D项表述正确:“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窑洞对”提出的新解答。学生选择正确,得0.5分。
题目总分:0.5+0.5+0.5+0.5=2分
ABC
评分及理由
(1)选项A得分及理由(满分0.67分)
学生答案包含A选项。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具有当代价值的道德精神加以挖掘,这与A选项表述一致。该选项正确,得0.67分。
(2)选项B得分及理由(满分0.67分)
学生答案包含B选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赋予中华传统美德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美德与当代社会相适应,B选项准确体现了这一要求。该选项正确,得0.67分。
(3)选项C得分及理由(满分0.67分)
学生答案包含C选项。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正是实现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符合题意。该选项正确,得0.67分。
(4)选项D得分及理由(满分0分)
学生答案未包含D选项。D选项"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表述错误,我国坚持的是社会主义道德观,传统文化是重要资源但不是主体。学生正确排除了该选项,不扣分。
题目总分:0.67+0.67+0.67=2分
ABCD
评分及理由
(1)选项A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选择A项正确。爱国主义教育法将爱国主义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以法律形式确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的具体体现。该选项表述准确,得0.5分。
(2)选项B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选择B项正确。爱国主义教育法通过强化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有助于增强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积极作用。该选项表述正确,得0.5分。
(3)选项C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选择C项正确。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对增强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抵制危害国家安全行为具有教育和引导作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武器之一。该选项表述合理,得0.5分。
(4)选项D得分及理由(满分0.5分)
学生选择D项正确。该法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保障,有助于规范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该选项表述准确,得0.5分。
题目总分:0.5+0.5+0.5+0.5=2分
A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D",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根据题目要求,该题为多项选择题,正确选项为ABCD,学生全部选对,应得满分2分。题目明确要求"正确则给2分",且未发现任何逻辑错误或思路偏差。
题目总分:2分
A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CD,与标准答案ACD完全一致。该题满分2分,学生答案正确,无任何逻辑错误,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