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组合
政治: 政治
AC
评分及理由
(1)A选项得分及理由(满分0分)
学生选择了A选项。A选项"人们能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表述正确,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个别与一般、部分与整体辩证关系的原理。通过显微镜观察"一沙一世界",正是从个别事物认识世界整体的体现。该选项正确,但本题为多项选择题,需综合所有选项评分。
(2)B选项得分及理由(满分0分)
学生未选择B选项。B选项"事物的本质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改变"表述错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本质客观性的原理。事物的本质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不随人的主观认识而变化。学生未选此错误选项是正确的。
(3)C选项得分及理由(满分0分)
学生选择了C选项。C选项"人们可以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日益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表述正确,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和认识工具在认识过程中作用的观点。显微镜作为认识工具,确实帮助人们深化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该选项正确。
(4)D选项得分及理由(满分0分)
学生未选择D选项。D选项"任何事物都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表述正确,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属性多样性的观点。材料中"一沙一世界"的描述,正体现了事物属性的无限多样性。学生未选此正确选项是错误的。
题目总分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标准答案为CD。学生选择了AC,其中A、C正确但D未选,属于少选。根据题目要求"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该题应得0分。
题目总分:0分
A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本题为多项选择题,标准答案为ABD。学生作答为AD,遗漏了选项B。根据题目要求,多选或少选均得0分。因此本题得分为0分。
题目总分:0分
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BCD,标准答案为ABC。选项A正确指出了群众贫穷和消费受限与经济危机的关系,符合马克思论述的直接含义;选项B正确指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选项C正确反映了资本积累与无限扩大生产对经济危机的作用。但学生未选A而选择了D,D选项表述"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存在逻辑错误——马克思原文强调的是消费能力不足而非消费能力本身导致危机,该选项曲解了原意。根据多项选择题评分规则(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本题得0分。
题目总分:0分
A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本题为多项选择题,标准答案为ABD。学生作答为ABCD,其中选项C"企业不断进行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不属于推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核心因素。虽然企业创新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驱动力在于制度变革(A)、全球化企业组织形式(B)和科技生产力发展(D)。因此该选项属于多选错误,按照评分规则"多选或少选给0分",本题得0分。
题目总分:0分
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CD。标准答案为AC。
选项C“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正确,这是科学社会主义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即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内在经济矛盾。
选项D“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是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共有的特点,并非科学社会主义的超越之处,因此不符合题意。
学生未选择A“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科学社会主义提出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实现社会主义),而选择了错误选项D,因此该题得0分。
题目总分:0分
ABC
评分及理由
(1)选项A评分及理由(满分0.67分)
学生选择A选项,但标准答案未包含A。材料仅反映高铁"走出去",未体现传统产业结构"根本性改变"(我国仍处于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该选项表述绝对化且与事实不符。属于逻辑判断错误,扣0.67分。
(2)选项B评分及理由(满分0.67分)
学生选择B选项与标准答案一致。高铁作为国家名片走出国门,直接体现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选项与材料逻辑吻合,得0.67分。
(3)选项C评分及理由(满分0.66分)
学生选择C选项与标准答案一致。中印尼组建合资公司共同建设运营高铁,体现国际投资合作模式创新和水平提升,选项与材料形成支撑,得0.66分。
(4)选项D评分及理由(满分0分)
学生未选择D选项,但标准答案包含D。高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成功落地印尼,正是"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直接表现,漏选该选项属于关键信息缺失,扣0分。
题目总分:0+0.67+0.66+0=1.33分
AC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选择AC。标准答案为CD。
选项A"允许各种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材料中提到的政策主要涉及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要素使用平等和税收减免等,未涉及员工持股制度改革,属于无关选项,选择A错误。
选项C"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材料中"保障民企平等使用土地、减免税收,扩大民间投资参与力度"等措施体现了促进市场竞争公平性的目的,选择C正确。
选项D"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材料中"保障民企平等使用土地"等政策直接体现了这一目的,但学生未选择D,属于漏选。
根据多项选择题评分规则(完全正确得2分,多选、少选或错选均得0分),该题得0分。
题目总分:0分
A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D,而标准答案为ABCD。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要求全部选对才能得分。学生漏选了B(转移就业)和C(易地搬迁),属于选项不完整的情况。根据评分标准"多选或少选给0分",因此本题得0分。
题目总分:0分
ABC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标准答案为ABCD。该题为多项选择题,根据评分标准"正确则给2分,错误则给0分,多选或少选给0分",学生答案缺少D选项,属于少选情况,因此得0分。
题目总分:0分
ABC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与标准答案ABC完全一致。根据题目要求,正确选项为A、B、C,其中:
D项“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表述错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不是统一战线。学生未选D,答案正确无误,因此得满分2分。
题目总分:2分
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BCD,与标准答案BCD完全一致。该多项选择题要求全部选对得2分,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学生答案正确反映了维新派"无力回天"的主要原因:B选项指出了守旧势力的强大阻力,C选项说明了维新派脱离人民群众且依靠无实权的皇帝,D选项体现了维新派不敢触动封建经济基础的本质局限。因此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BC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与标准答案ABC完全一致。选项A正确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性质;选项B准确描述了其在社会层面推动思想解放的作用;选项C正确指出了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条件的客观历史作用。三个选项均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表述,且无多选、漏选情况。
题目总分:2分
A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D,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根据题目要求,四项内容均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观点:A项阐明了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B项强调了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必要性;C项指出了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D项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重要论断。由于选项全部正确且无遗漏,根据评分规则,本题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A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D",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四个选项均正确体现了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的变化:A选项强调法治体系是动态实现过程;B选项突出法治运行各环节;C选项说明立法与落实并重;D选项完整表述法治体系的五大组成部分。该作答准确反映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化发展,故得满分2分。
题目总分:2分
A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D,标准答案为ABD。本题为多项选择题,需完全选对方可得满分。学生答案中:
由于漏选正确选项B,根据评分规则"多选或少选给0分",本题得0分。
题目总分:0分
ABC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CD,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根据题目要求,多项选择题需全部选对才能得分,该答案正确选择了所有选项,因此得满分2分。
题目总分:2分
ABD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作答为ABD,与标准答案ABD完全一致。选项A"有助于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正确反映了人民币国际化对全球金融体系的积极影响;选项B"中国的经济地位得到国际认可,全球经济格局发生积极变化"准确体现了人民币入篮的国际意义;选项D"有助于增强SDR的代表性和吸引力,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方表述。选项C"人民币短期内将成为在全球金融市场上使用水平最高的货币"存在明显夸大,不符合实际情况,学生正确排除了该选项。因此本题得2分。
题目总分:2分
(1)认识的本质是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认识的发展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直接认识到间接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再到再认识再实践。因为四个全面是一个认识,而认识是可以不断发展的,没有最终的无法再深化的认识。因此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
(2)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五对关系。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5分)
得分:2分
理由:学生能够指出认识的本质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提到认识发展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这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部分观点相符。但答案存在以下问题:
1. 未明确表述"能动反映论"这一核心概念
2. 对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阐述不完整
3. 未能结合材料具体说明"四个全面"形成过程的实践基础
4. 对"过程"特征的解释过于简单,缺乏理论深度
按照评分标准,基本观点正确但论述不完整,扣除3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5分)
得分:1分
理由:学生仅笼统提到"五对关系",但存在严重缺陷:
1. 未具体说明是哪五对辩证关系
2. 完全未涉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的联系发展思想、全面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
3. 答案过于简略,缺乏基本论述
4. 未能体现对辩证思维的理解和应用
按照评分标准,答案存在重大逻辑缺陷,仅给予基础分1分。
题目总分:2+1=3分
(1)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应当是协同推进,不可偏废的。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必定不能长久的,而立即遏制经济发展,改善环境的迅猛措施可能让经济遭到二次伤害。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的经济才能够长久,适当保护经济的前提下治污才能减少对经济的伤害。
(2)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可以对铁腕治污,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纳它果断扭转污染的决心,暂不采纳其忽视经济发展的一面,采用逐渐进行的策略,对经济环境两手抓。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6分)
得分:4分
理由:学生能够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需要协同推进,指出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可持续,并强调在保护环境前提下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这与标准答案中"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的核心观点基本一致。但作答未能完整阐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具体发展理念,也未提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论述深度和完整性有所欠缺。
(2)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得分:2分
理由:学生能够从案例中得出要平衡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启示,提出"逐渐进行""两手抓"的策略方向,体现了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需要统筹兼顾的认识。但作答过于简略,未能按照标准答案要求系统阐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如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健全法律法规等关键制度要素均未涉及,对制度建设的具体路径缺乏深入思考。
题目总分:4+2=6分
(1)因为1949年毛泽东等中共中央机关的共产党人进北平,是为了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期间遇到的挑战,就像一道又一道考题一样,出现在共产党人面前,特别是因为胜利而骄傲吃的亏,他们赶考是指即将带领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2) 因为还有接下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还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四个全面、党的领导。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5分)
得分:3分
理由:学生答案正确指出了"进京赶考"的目的是"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并提及了"防止因胜利而骄傲"这一历史教训,这与标准答案中"防止骄傲自满情绪"和"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的核心观点相符。但答案未能全面阐述"赶考"的具体内涵,如:未说明这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未提及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背景,也未充分展开"学习掌握政权、经济建设经验"等关键要素。因此扣2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5分)
得分:2分
理由:学生答案仅简单提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坚持四个全面、党的领导",虽然抓住了部分关键点,但论述过于简略。未能系统阐述"赶考远未结束"的深层含义:如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艰巨性、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等核心内容。答案缺乏对当前复杂形势和党建要求的深入分析,存在明显的逻辑完整性不足,因此扣3分。
题目总分:3+2=5分
(1)因为好家风的传承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自觉或不自觉的让孩子耳濡目染,这样好的影响就像基因一样,可以被父母传给孩子。
(2)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家教中,让孩子父母深入了解并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5分)
得分:3分
理由:学生能够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说明家风传承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指出父母言传身教的作用,体现了家风传承与文明延续的部分关联。但回答存在以下不足:①未明确联系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作为"精神基因"的核心概念;②未提及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渊源关系;③对"优良文明基因"的理解停留在个体家庭层面,缺乏民族文化和精神传统的宏观视角。这些逻辑完整性上的欠缺导致扣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5分)
得分:2分
理由:学生仅提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家教"的笼统方向,但存在严重逻辑缺陷:①未说明家风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形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②未阐述家风如何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传播途径;③缺乏对家庭-社会-国家逻辑链条的论述;④没有体现家风建设对培育社会风气的基础作用。回答内容单薄,未能系统阐述二者关系。
题目总分:3+2=5分
(1)重要性为了减少偏见,歧视,仇恨和战争,为了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了促进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共同繁荣,合作共赢。
(2)因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联合国宪章精神都倡导合作共赢,追求和平与发展;各国联系加强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符合各国的普遍需要。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5分)
学生答案提到"减少偏见、歧视、仇恨和战争""促进和平与发展""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共同繁荣、合作共赢",这些内容与标准答案中联合国宗旨原则的核心价值及维护国际秩序的重要性相吻合。但答案存在以下不足:①未明确提及联合国宪章的具体宗旨和原则内容;②未结合材料中"世界仍不太平"的现实背景;③对国际秩序体系重要性的论述不够系统完整。根据评分要求,思路正确但表述不完整,扣2分。
得分:3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5分)
学生答案准确指出了"合作共赢""和平与发展"这两个联合国宪章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契合点,并认识到"各国联系加强相互依存"的时代特征,符合标准答案要点。但答案未充分展开论述:①未说明如何继承联合国宪章精神的具体内涵;②对"符合普遍需要"的论证不够深入;③缺少对新型国际关系的阐述。根据评分要求,核心观点正确但论述不充分,扣1分。
得分:4分
题目总分:3+4=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