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组合
计算机: 数据结构 、计算机组成原理 、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3分)
得分:3分
理由:学生给出了正确的算法基本设计思想。虽然使用了后序遍历,但核心思想是通过记录层数(深度)来计算每个叶子结点的带权路径长度并累加,这与标准答案中基于先序遍历的思想在计算WPL的效果上是等价的。思路正确,不扣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得分:4分
理由:学生的二叉树结点数据类型定义完全正确,包含了weight权值域以及left和right孩子指针,与标准答案一致。
(3)得分及理由(满分6分)
得分:0分
理由:学生只给出了算法思想和数据类型定义,没有提供具体的算法代码实现。根据题目要求,需要"采用C或C++语言描述算法",这部分内容缺失,因此不得分。
题目总分:3+4+0=7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1分)
学生答案:"图" 与标准答案"无向图"本质一致,能够正确抽象出网络结构。得1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5分)
学生答案中第(2)问完全空白,没有给出任何链式存储结构的数据定义或示意图。根据评分标准,本题要求给出数据定义和示意图,学生未作答。得0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学生答案: - R1→192.1.1.0/24 费用:1 ✓ - R1→R3→192.1.5.0/24 费用:3 ✓ - R1→R2→192.1.6.0/24 费用:4 ✓ - R1→R2→R4→192.1.7.0/24 费用:8 ✓ 所有最短路径及费用计算完全正确,与标准答案一致。得4分。
题目总分:1+0+4=5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6分)
学生答案中给出了三个路由项:192.1.1.0/24直连E0、192.1.5.0/24下一跳R3(接口L1)、192.1.6.0/23下一跳R2(接口L0)。其中192.1.6.0/23正确聚合了192.1.6.0/24和192.1.7.0/24,路由项数量最少(3条),符合题目要求。虽然下一跳写的是"R2"、"R3"而不是具体的IP地址(10.1.1.2、10.1.1.10),但根据网络拓扑这是可以理解的标识方式,不视为错误。三个路由项都正确,给6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正确指出通过L0接口转发(1分),并计算TTL=64-3=61(1分)。计算过程和结果都正确,给2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1分)
学生回答中给出了Prefix为"0.0.0.0/32",但标准答案是"0.0.0.0/0"。这里"0.0.0.0/32"表示的是单个主机地址而不是默认路由,是一个逻辑错误。虽然Metric=10正确,但由于前缀错误,不能给分,得0分。
题目总分:6+2+0=8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回答“编址单位:字节”,与标准答案一致,正确。得2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回答“32位”,即每个元素占4字节,与标准答案一致,正确。得2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3分)
学生回答“OFFSET = 0804 8115H - 0804 8100H = 15H”和“目标地址 = (PC) + 1 + OFFSET”存在逻辑错误。标准答案中OFFSET字段值为FFFAH(补码表示-6),且转移目标地址计算公式为(PC)+4+OFFSET×4。学生计算OFFSET的方法错误,且公式中偏移量未乘以4,PC偏移量计算也不正确。因此扣2分,得1分。
(4)得分及理由(满分5分)
学生回答“数据相关:2号 3号 4号 6号”和“控制冒险:6号指令的执行”与标准答案一致,正确。对于指令1与指令5的数据相关问题,学生解释“执行分支指令 bne 后会引起3个时钟周期的阻塞,使得指令1的ID段的执行在指令5 WB段之后,从而不会发生数据相关”,理由正确。因此得5分。
题目总分:2+2+1+5=10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1分)
学生答案正确,R2的内容为1000。得1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3分)
数据区容量计算正确(16×32B=512B),得1分。命中率计算思路正确,但数值有误:学生计算为5999/6000,实际应为(1000×6-1)/(1000×6)=5999/6000≈99.98%,与标准答案一致,但学生未说明循环次数和指令条数,不过结果正确,因此不扣分。得2分。本小题总分3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7分)
指令4可能溢出正确,得1分;指令3可能缺页正确,得1分;磁盘访问次数正确(1次),得2分;TLB访问次数错误(学生答100次,应为1001次),但思路部分正确(认识到需要多次访问TLB),酌情给1分。本小题总分5分。
题目总分:1+3+5=9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3分)
学生答案中关于访问磁盘块次数的计算错误。在连续分配方式下,插入第30条记录需要将原第30条及之后的记录后移(或前29条前移),每条记录移动需要读一次、写一次,共58次,加上新记录写入1次,总计59次。学生答案中"访问30次"明显错误,扣1分。
关于FCB内容的改变,学生答出了"长度字段会加1"和"首地址字段会减1"两个关键点,这部分完全正确,得2分。
本小题得分:2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学生只给出了"31次"的答案,没有计算过程和文件最大长度的计算。
访问磁盘块次数:在链接分配方式下,需要找到第29块(29次读),写入新块(1次写),更新第29块指针(1次写),共31次。这部分答案正确,得2分。
文件最大长度:学生完全没有回答这部分内容,扣2分。
本小题得分:2分
题目总分:2+2=4分

评分及理由
(1)信号量定义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得分:1分
理由:学生定义了empty=1000和mutex=1,这两个信号量的含义和初值基本正确。但第二个信号量"mutex - 1 = 10"存在语法错误,可能是识别错误,本意应该是mutex1=10。该信号量用于控制消费者连续取10件产品,思路正确但表达不清晰。
(2)生产者进程实现得分及理由(满分1分)
得分:0.5分
理由:生产者进程缺少V(full)操作,无法通知消费者有新产品可用,同步机制不完整。但P(empty)和P(mutex)的使用基本正确。
(3)生产者与消费者同步操作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得分:0.5分
理由:生产者缺少V(full),消费者缺少P(full),同步机制不完整。但消费者有V(empty)操作,部分正确。
(4)消费者互斥操作得分及理由(满分1分)
得分:0.5分
理由:消费者使用了mutex进行互斥访问缓冲区,这是正确的。但缺少对连续取10件产品的完整控制机制。
(5)控制消费者连续取产品数量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得分:0.5分
理由:学生设置了mutex1=10的信号量,表明有控制连续取产品的意识,但实现方式不完整,没有在消费者进程中使用循环结构来确保连续取10件产品。
题目总分:1+0.5+0.5+0.5+0.5=3分
总体评价:学生基本理解了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核心概念,定义了必要的信号量,但在同步机制的完整性和连续取产品的具体实现上存在不足。代码中存在明显的逻辑错误,如缺少关键的同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