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组合
计算机: 数据结构 、计算机组成原理 、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3分)
得分:2分
理由:学生的基本设计思想正确,提到了找到中点、逆置后半段和合并两个链表这三个关键步骤。但是描述中存在一些不准确之处:
(2)得分及理由(满分8分)
得分:2分
理由:代码实现存在较多问题:
(3)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得分:0分
理由:学生给出的时间复杂度O(n²)是错误的。按照标准答案的正确实现应该是O(n),因为只需要遍历链表有限次。学生给出的时间复杂度分析与其错误的代码实现相关。
题目总分:2+2+0=4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回答选择链式存储结构,与标准答案一致,得2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学生给出的初始状态描述不完整,仅提到front == rear判断队空,但未给出具体图示;队满条件使用了顺序存储的循环队列判断方式(front == (rear + 1) % MAXSIZE),这与题目要求的链式存储结构不符,属于逻辑错误。扣2分。最终得2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仅用文字描述"[front | 第一个元素 | rear]",未给出清晰的图示,且描述过于简略,未能准确展示链式存储结构下第一个元素入队后的状态(如指针指向关系)。扣1分。最终得1分。
(4)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给出的入队和出队操作描述过于笼统,未体现链式存储结构下动态分配空间和循环利用的特点,且出队操作描述为"删出队尾元素"存在逻辑错误(应为队头元素)。扣1分。最终得1分。
题目总分:2+2+1+1=6分

评分及理由
(1)信号量定义部分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定义了三个信号量:c[n](筷子)、b[m](碗)和mutex(互斥锁)。其中c[n]和b[m]的初值都设为1,这与标准答案中筷子信号量初值为1一致,但碗的信号量定义方式与标准答案不同。标准答案使用一个bowls信号量表示可用碗的数量(初值为min(n-1, m)),而学生使用m个独立的碗信号量,这种思路虽然不同但理论上可行。mutex信号量的引入是为了解决资源分配时的互斥问题,但具体使用方式需要进一步分析。此部分没有明显错误,得2分。
(2)资源申请逻辑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学生的资源申请逻辑存在严重问题:
与标准答案相比,学生的解决方案在防止死锁和提升并发度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扣3分,得1分。
(3)资源释放逻辑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的资源释放逻辑基本正确:在就餐后正确释放了两根筷子和使用的碗。虽然碗的释放使用了jnum变量记录,但逻辑上是可行的。此部分没有明显错误,得2分。
题目总分:2+1+2=5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计算过程正确:300×10×200×512B = 3×10⁵KB,与标准答案一致。得2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正确计算每个柱面有1000个簇,并正确求出各请求的柱面号:100260→100柱面、101660→101柱面、110560→110柱面、60005→60柱面。从85号柱面出发,SSTF调度顺序应为100→101→110→60,对应簇号顺序100260→101660→110560→60005,与标准答案一致。得2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3分)
第一问物理地址计算:学生正确计算柱面号=100,磁道号=5,但扇区号计算错误(学生答15扇区,标准答案为60扇区)。计算过程:簇号100530,柱面内簇号=530,磁道号=⌊530/100⌋=5(正确),扇区号=(530 mod 100)×2=30×2=60(学生错误计算为15)。扣1分。
第二问转换程序:学生正确回答"磁盘驱动程序",与标准答案一致。得1分。
本小题总计得2分(物理地址部分1分+驱动程序部分1分)。
题目总分:2+2+2=6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第一问:学生回答"2^10-1=1023次"错误。计算f(10)需要调用函数f1共10次(f(10),f(9),...,f(1)),学生计算错误,扣1分。
第二问:学生回答"jle f1+35h"错误。执行第16行的call指令会递归调用f1,学生回答的是条件跳转指令,扣1分。
本小题得0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第一问:学生回答"Cmp dword ptr [ebp+8],1"是条件转移指令错误。cmp是比较指令,不是转移指令,正确的条件转移指令是第12行的jle指令,扣1分。
第二问:学生回答"jmp f1+3Ah"一定会跳转执行正确,得1分。但漏答了call指令和ret指令也会使程序跳转执行。
本小题得1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第一问:学生计算第17行虚拟地址为0040102AH正确,得1分。
第二问:学生没有给出偏移量的计算过程,只写了call指令的机器码,没有计算过程,扣1分。
第三问:学生回答"采用小端方式"正确,得1分。
本小题得2分。
(4)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第一问:学生回答"返回值的表示范围小于正确结果"基本正确,但没有具体说明int型的表示范围,得1分。
第二问:学生建议"将源程序中int型改为long型"正确,但在32位系统中long通常也是32位,应改为long long型更合适。考虑到学生思路正确,不扣分,得2分。
本小题得3分。
(5)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第一问:学生回答"OF=C_out⊕C_out-1"和"最高位进位与次高位进位不相等时OF=1"是针对补码加法的溢出判断,不是乘法的溢出判断,扣2分。
第二问:学生回答"跳转指令,跳转到中断处理程序"过于笼统,没有具体说明是溢出自陷指令,扣1分。
本小题得1分。
题目总分:0+1+2+3+1=7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正确指出判断是否在同一页需要比较高20位(虚页号),并给出第1行和第30行指令的虚页号均为00401H,因此它们在同一页中。理由充分,与标准答案一致。得2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3分)
学生正确计算块内地址为6位(低地址位),Cache组数为16,组号占4位。但在计算标记位数时,错误地减去了1位有效位(有效位不属于地址结构),导致标记位数计算为21位(应为22位)。标准答案为:块内地址0~5位,组号6~9位,标记10~31位(22位)。因此,标记位数计算错误,扣1分。得2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正确给出call指令的虚拟地址00401025H,并计算出组号为0号,与标准答案一致。得2分。
题目总分:2+2+2=6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3分)
学生答案:设备1为路由器,设备2为交换机,设备3为交换机,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得3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学生答案正确指出只有设备1需要配置IP地址,但具体接口IP地址配置存在多处错误:
- 标准答案中设备1的IF1、IF2、IF3接口IP地址应分别为192.168.1.254、192.168.1.1、192.168.1.65
- 学生答案中给出的IP地址(192.168.1.254/30、192.168.1.64/26、192.168.1.68/26)及其对应的网关地址均不正确
- 虽然识别出了设备1需要配置IP地址这一关键点,但具体配置完全错误,扣3分
得1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1分)
学生答案"NAT服务"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得1分。
(4)得分及理由(满分1分)
学生答案正确指出H4会收到数据报,但错误地提到"设备1会收到且不会转化这个广播地址":
- 目的地址192.168.1.127是子网192.168.1.64/26的广播地址,只有H4会接收
- 设备1作为路由器不会接收这个广播数据报
- 由于部分答案正确,扣0.5分
得0.5分
题目总分:3+1+1+0.5=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