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组合
计算机: 数据结构 、计算机组成原理 、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两次识别结果均正确给出排序后的数组为{-10, 10, 11, 19, 25, 25},与标准答案一致。得2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两次识别结果均给出比较次数为$\frac{n(n+1)}{2}$,但标准答案为$\frac{n(n-1)}{2}$。学生的答案存在逻辑错误,实际比较次数应为(n-1)+(n-2)+...+1 = n(n-1)/2。扣1分,得1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学生正确判断该算法不稳定(得1分)。第一次识别给出的修改方案"if(a[i] <= a[j]) count[i]++;"逻辑错误,这会破坏排序的正确性(扣2分)。第二次识别给出的修改方案"if(a[i]
题目总分:2+1+1=4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3分)
学生答案中,ALU宽度16位正确(1分);可寻址主存空间大小回答64B错误,应为1MB(扣1分);指令寄存器16位正确(0.5分),主存地址寄存器20位正确(0.5分),主存数据寄存器16位错误,应为8位(扣0.5分)。本小题得分为1.5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3分)
学生答案中,R型格式操作数回答64种错误,应为16种(扣1分);I型和J型格式操作数回答16种错误,应为63种(扣1分);通用寄存器个数4个正确(1分)。本小题得分为1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5分)
学生答案中,指令功能描述基本正确(1分);执行01B2H后3号寄存器内容B04AH正确(1分),溢出判断正确(1分);执行01B3H后3号寄存器内容8290H错误(扣1分),但溢出判断正确(1分)。本小题得分为4分。
(4)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答案中,偏移量扩展方式回答零扩展错误,应为符号扩展(扣2分)。本小题得分为0分。
(5)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答案中,无条件转移指令格式回答")型"识别不清,但根据上下文可推断为J型,判断正确(2分)。本小题得分为2分。
题目总分:1.5+1+4+0+2=8.5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第一次识别结果:高12位为虚页号,低12位为页内地址,与标准答案(高18位为虚页号,低12位为页内地址)不符,逻辑错误,扣2分。
学生第二次识别结果:高8位为虚页号,低12位为页内地址,同样与标准答案不符,逻辑错误,扣2分。
综合两次识别,均错误,得0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第一次识别结果:12~14为组号,15~23为标记。标准答案中虚页号共18位,组号占低3位(即虚页号的第16-14位,或虚拟地址的第25-23位),标记占高15位(即虚页号的第18-16位,或虚拟地址的第29-26位)。学生给出的组号位置(12~14)和标记位置(15~23)与虚拟地址的位对应关系错误,逻辑错误,扣2分。
学生第二次识别结果:12~14为组号,15~23为标记,同样错误,扣2分。
综合两次识别,均错误,得0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第一次识别结果:给出的被替换虚页号为10、16、12、7,并描述了替换过程,但分组和替换逻辑与标准答案(虚页号4被替换)不符,逻辑错误,扣2分。
学生第二次识别结果:给出的被替换虚页号为10、16、12、7,同样与标准答案不符,逻辑错误,扣2分。
综合两次识别,均错误,得0分。
(4)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第一次识别结果:回答“8位”,标准答案为2位,逻辑错误,扣2分。
学生第二次识别结果:回答“8位”,同样错误,扣2分。
综合两次识别,均错误,得0分。
题目总分:0+0+0+0=0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回答"不互斥会造成死锁,信号量S的数值不确定",基本正确指出了不互斥会导致的问题。虽然没有明确提到信号量S是共享变量,但指出了数值不确定和死锁问题,涵盖了主要得分点。得2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3分)
学生识别结果存在一些混乱(S1、S2、S3、S4等标识不清晰),但核心判断正确:方法1错误,方法2正确。对于方法1的错误理由描述不够准确(没有明确指出死循环问题),但判断方向正确;对于方法2的判断正确。考虑到识别可能造成的混乱,给2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回答"不能,中断指令只能在内核态执行",完全正确。开/关中断指令是特权指令,用户程序不能使用。得2分。
题目总分:2+2+2=6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3分)
学生第一次识别结果顺序为:磁盘引导程序、分区引导程序、ROM中的引导程序、操作系统的初始化程序;第二次识别结果顺序为:磁盘引导程序、分区引导程序、ROM中的引导程序、操作系统的初始化程序。标准答案为:ROM中的引导程序、磁盘引导程序、分区引导程序、操作系统的初始化程序。学生答案中ROM中的引导程序位置错误,未放在第一步,属于逻辑错误。扣2分。
得分:1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3分)
学生两次识别结果顺序均为:磁盘的物理格式化、对磁盘进行分区、磁盘的逻辑格式化、操作系统的安装,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思路正确,不扣分。
得分:3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两次识别结果均指出扇区的划分在磁盘的物理格式化中,文件系统的根目录建立在逻辑格式化中,与标准答案一致。虽然第一次识别中多写了一句"扇区的划分为在对磁盘进行分区中",但根据禁止扣分规则第5条,答案中包含多余信息错误是识别问题,不扣分。
得分:2分
题目总分:1+3+2=6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3分)
学生回答中第一问提到的是TCP,但标准答案是DNS。虽然HTTP确实使用TCP,但在t0到t1期间,H1需要先解析域名www.abc.com,因此必须运行DNS协议。学生没有正确识别出DNS协议,而是错误地认为是TCP。此外,学生描述了HTTP报文的封装过程,但问题问的是除了HTTP之外运行的应用层协议及其封装,因此学生的回答不符合题意。由于核心逻辑错误,扣2分,得1分(因为封装描述部分有正确成分,但未针对DNS)。
(2)得分及理由(满分3分)
学生回答中交换表内容只有一条记录(00-11-22-33-44-CC,端口80),但标准答案有三条记录(包括本地域名服务器、H1和路由器的MAC地址及对应端口)。学生的回答不完整,缺少了在t0到t1期间通过ARP过程学习到的其他MAC地址和端口信息。由于逻辑不完整,扣2分,得1分(因为至少正确记录了本地域名服务器的MAC地址和端口,尽管端口号80可能为识别错误,但根据禁止扣分规则不扣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3分)
学生回答中H2接收到的帧次数有矛盾(第一次识别说2次,第二次识别说1次),但标准答案是2次。学生提到的帧类型(请求报文帧)和目的MAC地址(00-11-22-33-44-aa)部分正确,但帧类型应为ARP查询报文,目的MAC地址应为广播地址(FF-FF-FF-FF-FF-FF)。由于帧次数和类型描述不准确,且目的MAC地址错误,扣2分,得1分(因为至少正确提到了次数可能为2次,且部分识别结果可能因误写不扣分)。
题目总分:1+1+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