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组合
计算机: 数据结构 、计算机组成原理 、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7分)
学生给出了合并过程的树形图,节点包括95、F、85、110、45、A、B、C、D、E等,表明采用了类似哈夫曼树的合并策略。但具体合并顺序与标准答案不完全一致(例如标准答案中第一次合并是A+B=45,而学生图中出现95节点,说明可能存在不同的合并路径)。不过根据题目要求,只要采用类似哈夫曼树思想进行合并且过程描述正确即可得分。
计算比较次数时,学生第一次识别结果为8825次(明显计算错误),第二次识别结果为825次(与标准答案一致)。根据"两次识别只要有一次正确则不扣分"的原则,这里按正确计算处理。
综合来看,合并策略正确给5分,比较次数计算正确给2分,共7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3分)
学生明确描述了采用k叉哈夫曼树的合并策略,即"先将最小的k个有序表合并,再将这个表放入表长序列后再取k个最小(长度最小)的表合并,以此循环",这与标准答案中借用哈夫曼树构造思想完全一致。
学生还注意到题目限制5次合并,因此k取2,体现了对题目条件的理解。
描述准确完整,给3分。
题目总分:7+3=10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得分:3分
理由:学生的基本设计思想正确,包括计算两个链表长度、根据长度差调整起始位置、然后同步遍历寻找共同结点。但描述中存在一些不准确之处:①在描述中使用了"快慢指针"这一不准确的术语;②描述"当p->next == q->next时"存在逻辑错误,应该是判断p和q是否指向同一结点。由于核心思路正确,扣1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8分)
得分:6分
理由:算法实现基本正确,但存在以下问题:①链表遍历计算长度时,p和q遍历后没有正确重置到头结点(虽然代码中有重置,但逻辑不够清晰);②循环条件while(p != q)在找到共同结点时能正确返回,但如果两个链表没有共同后缀,可能陷入死循环或返回NULL;③返回语句的注释"若不为NULL则表示找到了"不准确,因为如果无共同后缀,p和q会同时为NULL。代码整体逻辑正确,时间复杂度符合要求,扣2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1分)
得分:1分
理由:正确给出了时间复杂度O(n),与算法实现一致。
题目总分:3+6+1=10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MIPS数计算正确(20MIPS),得1分;Cache缺失次数计算正确(3×10⁵即300k次),得1分;主存带宽计算错误(标准答案为4.8MB/s,学生答案为1.2MB/s),扣2分。本小题得2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缺页异常次数计算正确(1.5次),得1分;DMA请求次数计算错误(标准答案为1536次,学生答案为1000次),扣1分。本小题得1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优先级判断错误(标准答案为DMA更高,学生答案为CPU),扣2分。本小题得0分。
(4)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主存最大带宽计算错误(标准答案为320MB/s,学生答案为3.2×10⁶B即3.2MB/s),扣2分。本小题得0分。
题目总分:2+1+0+0=3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1分)
学生两次识别结果均回答“21”,与标准答案一致,得1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两次识别结果均回答“32”,与标准答案一致,得1分;理由部分提到“在第一轮数据扫描中驻留集没有1,加入了空闲页框链,但在第二次访问前没有被分配”,虽然表述不够精确(例如未明确说明扫描轮次和具体时刻),但核心逻辑正确,即页1曾被回收且在空闲链表中被重新访问,因此得1分。本小题总分2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两次识别结果均回答“41”,与标准答案一致,得1分;理由部分提到“空闲页框链的链头是41”,正确指出了从链表头部取页框,符合策略描述,得1分。本小题总分2分。
(4)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两次识别结果均回答“是”,与标准答案一致,得1分;理由部分提到“时间局部性好的程序…会在不久的将来被再次访问…不容易出现缺页、抖动”,正确解释了时间局部性好则页面容易被重新取回,减少缺页,符合标准答案理由,得1分。本小题总分2分。
题目总分:1+2+2+2=7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学生答案中给出索引项块号占4B,可支持的单个文件最大长度为128KB,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虽然答案中重复写了"128KB",但核心计算正确,不扣分。因此得4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学生答案中给出最大长度为64MB + 84KB,与标准答案的65620KB(即64MB + 84KB)一致;合理值给出<4,4>,理由说明块号需要4B表示所有磁盘块,达到文件系统上限,与标准答案一致。因此得4分。
题目总分:4+4=8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5分)
学生回答“2和5是来自S”是正确的,因为源IP地址是211.68.71.80,但问题要求找出由H发送的分组,学生未明确列出1、3、4号分组是由H发送的。学生回答“1,2,3是建立连接”正确,因为这三个分组完成了TCP三次握手。学生未回答填充问题,标准答案中3、5号分组进行了填充。因此,在H发送分组部分扣2分(未列出1、3、4),填充部分扣1分,TCP连接建立正确给1分。得分:2分(其中H发送分组部分得1分,TCP连接建立得1分,填充部分0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未提供任何答案,因此得0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回答“15个”正确,与标准答案一致,得2分。
题目总分:2+0+2=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