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组合
计算机: 数据结构 、计算机组成原理 、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3分)
学生答案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先将后半部分链表进行逆置,再将后半部分链表逐个插入前半部分链表中",这与标准答案的思路基本一致。虽然表述较为简洁,但核心思想正确。得3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8分)
学生的代码实现存在较多问题:
虽然学生理解了基本思路,但具体实现存在严重逻辑错误。考虑到学生理解了核心思想,但实现完全错误,给予2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分析时间复杂度为O(n²),这是基于其错误实现的分析。标准答案的时间复杂度应为O(n)。但考虑到学生进行了时间复杂度的分析,给予1分。
题目总分:3+2+1=6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答案:顺序存储结构。
标准答案:链式存储结构。
理由:题目要求队列空间只增不减,且入队出队时间复杂度为O(1)。顺序存储结构在空间占满时需要重新分配并复制数据,无法保证O(1)时间复杂度。链式存储结构才能满足要求。学生选择顺序存储结构是错误的。
扣分:本题2分,答案完全错误,扣2分。
得分:0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学生答案:队空条件 Q.front==Q.rear,队满条件 (Q.rear+1)%Q.size==Q.front
标准答案:需要构建循环链表,队空条件 Q.front==Q.rear,队满条件 Q.front==Q.rear->next
理由:学生给出的队空条件正确,但队满条件是基于顺序存储的循环队列判断方法,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链式存储结构。且没有画出队列初始状态。
扣分:队空条件正确得1分,队满条件错误扣2分,未画出初始状态扣1分。
得分:1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答案:未给出
标准答案:需要画出第一个元素入队后的队列状态
理由:学生完全没有回答此问题。
扣分:本题2分,完全未作答,扣2分。
得分:0分
(4)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答案:入队 Push(); Q.rear=Q.rear+1; 出队 Pop(); Q.front=Q.front+1
标准答案:需要基于链式存储结构给出具体的入队出队操作过程
理由:学生给出的操作是基于顺序存储结构的,不符合题目要求。没有体现链式存储的特点,也没有处理空间分配问题。
扣分:本题2分,操作过程完全不符合要求,扣2分。
得分:0分
题目总分:0+1+0+0=1分

评分及理由
(1)信号量定义部分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定义了两个信号量:`eat` 和 `stock[n]`,其中 `stock[n]` 表示筷子资源,初值为1,正确(1分)。但 `eat` 信号量的初值设置为 `max(m, n-1)`,而标准答案应为 `min(m, n-1)`,因为碗的数量和最多允许进餐的哲学家数量(n-1)中较小的那个才是实际限制。此处逻辑错误,扣1分。本部分得分:1分。
(2)哲学家进程同步逻辑得分及理由(满分6分)
学生代码中,哲学家进程先申请 `eat` 信号量(代表允许进餐的名额),然后依次申请左右筷子,进餐后释放筷子和 `eat` 信号量。这个顺序正确,避免了死锁,因为通过 `eat` 信号量限制了同时进餐的哲学家数量(尽管初值有误,但逻辑结构正确)(4分)。但是,学生代码中在进餐后释放 `eat` 信号量,然后释放筷子,顺序合理(1分)。然而,学生代码中缺少对碗的明确管理,题目要求必须取到碗和筷子才能进餐,但学生代码中仅通过 `eat` 信号量隐含了碗的限制,没有单独对碗进行P/V操作,但根据题目“碗和筷子放回原位”的要求,标准答案也是用同一个信号量代表碗和进餐名额,因此此处不扣分。但学生代码中进餐步骤描述为“拿碗筷和两侧筷子进食”,语义不够清晰,但整体逻辑正确,不扣分。本部分得分:5分。
题目总分:1+5=6分
主要扣分点在于 `eat` 信号量初值设置错误,导致可能同时进餐的哲学家数量超过防止死锁的限制(应为 min(m,n-1) 而非 max(m,n-1)),其他部分逻辑正确。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答案:307.2MB。标准答案:3×10^5KB(即300×10×200×512B = 307200000B ≈ 307.2MB)。学生答案与标准答案在数值上一致,仅单位不同但等价,因此得2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答案:100260, 101660, 110560, 60005。标准答案:100260、101660、110560、60005。学生答案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因此得2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3分)
学生答案:物理地址:32141H,由I/O系统的软件无关程序完成。标准答案:柱面号100、磁道号5、扇区号60,由磁盘驱动程序完成。
第一问物理地址:学生给出的"32141H"为十六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为205121,与标准答案的柱面、磁道、扇区地址无法对应,且未提供计算过程,逻辑错误,扣1分。
第二问转换程序:学生答案"软件无关程序"表述不准确,标准答案为"磁盘驱动程序",存在逻辑错误,扣1分。
本小题共扣2分,得1分。
题目总分:2+2+1=5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第一问:计算f(10)需要调用函数f1的次数为10次,学生答案正确,得1分。
第二问:执行第16行的call指令会递归调用f1,学生答案正确,得1分。
本小题共得2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第一问:条件转移指令是第12行的jle指令,学生错误地认为是第16行的call指令,扣1分。
第二问:一定会使程序跳转执行的指令包括第16行call、第20行jmp和第30行ret,学生只答了第12行(实际为条件转移,不一定跳转)和第20行,遗漏了第16行和第30行,扣1分。
本小题共得0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第一问:第17行指令的虚拟地址应为0040102AH,学生未给出正确地址,扣1分。
第二问:偏移量计算过程错误,结果应为FFFFFFD6H,学生计算表达式错误但结果正确(第一次识别结果正确,第二次识别结果表达式错误但数值正确),根据识别误写规则不扣分,得2分。
第三问:M采用小端方式,学生答案正确(“小立端”和“小端”均判断为正确),得1分。
本小题共得3分。
(4)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第一问:f1(13)返回值不正确的原因是int型溢出,学生答案正确,得2分。
第二问:修改方法是将int改为long long或double,学生答案正确,得2分。
本小题共得4分。
(5)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第一问:溢出标志OF=1的条件是乘积的高33位非全0且非全1(或高32位不全为符号扩展位),学生答案“高32位不全为0”不完整(未考虑符号扩展),扣1分。
第二问:应在imul指令后加溢出自陷指令(如into),学生答案“无条件转移指令”错误,扣1分。
本小题共得2分。
题目总分:2+0+3+4+2=11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正确指出两条指令在同一页中,并说明页号为高20位,且两条指令页号相同。理由充分,与标准答案一致。得2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3分)
学生正确给出块内地址、组号和标记的位数(低6位、中间4位、高22位),与标准答案一致。得3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正确指出在第0组命中,并给出地址00401025H的组号为0000B,理由充分,与标准答案一致。得2分。
题目总分:2+3+2=7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3分)
学生答案:设备1为路由器,设备2、3为交换机。
标准答案:设备1:路由器,设备2:以太网交换机,设备3:以太网交换机。
学生答案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得3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学生答案:设备1的接口需要配置IP地址;IF1:192.168.1.254/30,IF2:192.168.1.1,IF3:192.168.1.65。
标准答案:设备1的接口需要配置IP地址;设备1的IFI、IF2和IF3接口的IP地址分别是:192.168.1.254、192.168.1.1和192.168.1.65。
学生正确指出只有设备1需要配置IP地址,且三个接口的IP地址配置正确。虽然IF1地址写有"/30"子网掩码(图中未显示),但核心IP地址正确,不影响得分。得4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1分)
学生答案:NAT地址转换
标准答案:R需要提供NAT服务
学生答案"NAT地址转换"与标准答案"NAT服务"含义一致,得1分。
(4)得分及理由(满分1分)
学生答案:H4会收到(第二次识别结果)
标准答案:主机H4会接收该数据报
学生答案正确指出H4会接收数据报。第一次识别结果"H4会4欠到"明显是识别错误,以第二次识别结果为准,得1分。
题目总分:3+4+1+1=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