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组合
计算机: 数据结构 、计算机组成原理 、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3分)
得分:1分
理由:学生的基本设计思想是遍历S1中的每个元素,然后在S2和S3中分别找到与当前元素距离最小的元素,计算这三个元素的距离并取最小值。这个思路有一定合理性,但存在明显缺陷:首先,题目要求的是三元组(a,b,c)的最小距离D=|a-b|+|b-c|+|c-a|,而学生的方法只考虑了S1中元素与S2、S3中元素的最近距离,没有正确计算三元组的距离公式。其次,假设S1是元素最少的集合缺乏依据。因此,思路不完整且存在逻辑错误,扣2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8分)
得分:2分
理由:学生提供的代码只实现了在单个数组中查找与给定元素最近距离的功能,但:
1. 代码中函数参数"int* s"在第二次识别中误写为"int&s",但根据上下文判断为识别错误,不扣分。
2. 函数FindClose缺少返回值(第二次识别结果中无return语句),这是严重逻辑错误。
3. 核心算法缺失,没有实现计算三元组距离的主函数,无法完成题目要求。
4. 即使函数完整,其时间复杂度为O(n),但整体算法思路错误,无法正确求解最小距离。
根据代码完整性和正确性,扣除6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得分:0分
理由:学生没有给出任何关于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分析说明。
题目总分:1+2+0=3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学生回答“二叉树”得2分。标准答案中明确指出应使用哈夫曼树或前缀编码树(一种二叉树),学生正确识别出二叉树结构,但未明确说明是前缀编码树或哈夫曼树,也未强调字符必须存储在叶子节点,因此扣2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3分)
学生描述译码过程基本正确:建立二叉树(左0右1)、从根开始匹配、到达叶子节点输出字符、未匹配完则返回根重复。举例说明也符合流程。但未明确要求字符必须存储在叶子节点(这是前缀特性的关键),扣1分。得2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3分)
学生回答“只要字符集编码对应结点无祖先与子孙关系则具前缀特性”得2分。该描述正确反映了前缀特性的本质(即编码路径上不能有其他字符节点),但未给出具体的判定过程(如构造树并检查字符是否全在叶子节点),因此扣1分。
题目总分:2+2+2=6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回答“多次执行加法指令可达到执行乘法指令的效果,而移位指令可看作一种乘以2的某次方的乘法指令”,正确解释了乘法可以通过加法和移位实现,但没有明确提到循环或具体算法(如Booth算法)。核心逻辑正确,但表述不够完整。扣1分。
得分:1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回答“控制逻辑的作用是将乘法指令转化为移位指令”,只提到移位,未涉及加法操作和循环控制,与标准答案中“控制循环次数,根据操作表控制加法和移位操作”相比,逻辑不完整。扣1分。
得分:1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学生正确判断①执行时间最长、③执行时间最短,理由部分提到①通过多次加法实现、②结合2的乘法较快实现、③几乎一次操作得到结果,基本符合标准答案逻辑,但表述中“无限接近于人类计算乘法的逻辑”不准确,应为硬件并行计算。核心逻辑正确,不扣分。
得分:4分
(4)得分及理由(满分5分)
第一问:学生给出的带符号和无符号乘法结果(FFFF FFFF FFFF FFFDH和0000 0001 FFFF FFFDH)错误,正确结果应为00000000FFFFFFFEH。计算错误,扣2分。
第二问:学生判断umul()溢出、imul()不溢出错误,正确应为umul()不溢出、imul()溢出。逻辑错误,扣2分。
第三问:学生回答“若高n位为全0则不溢出,反则溢出”正确,符合标准答案。得1分。
得分:1分
题目总分:1+1+4+1=7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7分)
学生答案中,通过信号量机制正确实现了操作之间的同步关系:
但是存在以下问题:
#define M1 = false 应该使用semaphore定义考虑到核心逻辑完全正确,只是语法细节有误,扣1分。
得分:6分
题目总分:6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4分)
学生第一次识别结果中,虚拟地址计算错误(10800402H),页目录号和页号错误(001H和002H),但第二次识别结果中虚拟地址为1080 0402H,页目录号为001H,仍与标准答案不符。标准答案中虚拟地址应为1080 1008H,页目录号为042H,页号为001H。由于虚拟地址、页目录号和页号均计算错误,且未正确计算页目录项物理地址和页表项物理地址,本小题得0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两次识别结果均正确指出虚拟地址空间中必须连续,物理地址空间中可以不连续,与标准答案一致。因此本小题得2分。
(3)得分及理由(满分2分)
学生两次识别结果均正确回答按行遍历,与标准答案一致。因此本小题得2分。
题目总分:0+2+2=4分

评分及理由
(1)得分及理由(满分3分)
学生答案:需配置默认网关为192.168.1.1
标准答案:需要在路由器R2上配置NAT服务,并设置NAT转换表,将内网IP映射到外网IP。
评分分析:学生仅提到配置默认网关,这是局域网主机访问外网的基本配置,但未涉及NAT服务的配置,而题目明确要求H2和H3能够访问Web服务器,且图中显示R2连接内外网,必须通过NAT实现地址转换。因此,答案不完整,缺少核心的NAT配置部分。扣2分,得1分。
(2)得分及理由(满分6分)
学生答案:
H2发送P的源IP地址:192.168.1.2,目的IP地址:203.10.2.2/30
经R3转发后源IP地址:203.10.2.6/30,目的IP地址:203.10.2.2/30
经R2转发后源IP地址:203.10.2.6/30,目的IP地址:192.168.1.2
标准答案:
H2发送P的源IP地址:192.168.1.2,目的IP地址:203.10.2.2
R3转发后P的源IP地址:203.10.2.6,目的IP地址:203.10.2.2
R2转发后P的源IP地址:203.10.2.6,目的IP地址:192.168.1.2
评分分析:
- 第一问:H2发送P的源IP和目的IP正确,但目的IP多了"/30",这是子网掩码表示,在IP地址识别中可能为误写,根据规则不扣分。
- 第二问:R3转发后IP地址正确,同样"/30"视为误写不扣分。
- 第三问:R2转发后目的IP地址应为192.168.1.2(Web服务器内网地址),学生答案正确。
整体逻辑正确,仅存在格式细节问题,不扣分。得6分。
题目总分:1+6=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