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439

粉丝

1108

获赞

2111

访问

152w

头像
2025年国家公考《申论》题(副省级) - 第5题回答
申论
发布于2025年9月30日 23:08
阅读数 623

以主观能动性为钥,启劣势转化之锁

《老子》有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世间万物的优劣并非绝对固化,如同沙漠的干旱本是生态之劣,却能在光伏板下转化为清洁能源的生产优势;残疾的躯体本是生命之憾,却能在残奥会赛场上绽放超越常人的竞技光芒。这些转化的背后,从来不是 “命运的偶然垂青”,而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特定条件下迸发出的力量 —— 它是洞察潜在价值的慧眼,是搭建转化桥梁的双手,更是冲破困境阻碍的利刃,最终让劣势褪去 “负面外衣”,成为向上生长的新支点。

主观能动性是洞察劣势中潜在价值的 “探照灯”,为转化指明方向。劣势之所以成为 “劣”,往往是因为人们困于常规认知,未能发现其隐藏的可能性。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初,碳化棉线、铂丝等材料均因寿命短、易熔断沦为 “劣势材料”,无数人在失败中放弃,认为 “用电照明” 不过是空想。但爱迪生以 “试遍世间材料” 的执着,用主观能动性打破认知局限:他观察到竹丝在高温下的耐燃性,又远赴日本寻找优质竹子,最终让竹丝灯泡的寿命突破千小时。无独有偶,“中国保尔” 张海迪自幼高位截瘫,身体的 “劣势” 曾让她一度陷入绝望,但她以 “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的信念,主动探索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 自学多国语言、钻研医学知识,最终成为作家与康复专家,让 “残疾” 的标签转化为 “坚韧精神” 的象征。倘若缺乏这份主动洞察的意识,劣势永远只会是压在肩头的重担,而非待开发的宝藏。

主观能动性是创造劣势转化条件的 “筑路机”,为转化铺设路径。即便洞察到劣势中的价值,若缺乏主动行动去创造条件,转化也只能停留在空想阶段。塞罕坝林场的变迁,便是一部以主观能动性 “筑路” 的史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是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的荒漠,生态劣势不仅威胁京津冀生态安全,更让当地百姓饱受风沙之苦。面对 &l...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


登录后发布评论

暂无评论,来抢沙发